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上海 > 特色人物 >

推荐资讯
 
自强不息的社区
在上海浦东周家渡社区医院中医科内,空留下一张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复
·自强不息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轮椅
·“真诚爱兵科学带兵的模范干部”
·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志愿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上海“最牛的
·“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
·严东生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
·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中
·“帅才”科学家王应睐 为发展中
热点资讯
 
具有中国特色的
姚明(1980)著名篮球运动员。上海人。上海体育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上海形象
·从纺织女工到“空嫂” 蓝天上的
·上海闵行区中医医院名誉职工姜万
·“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
·上海市“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
·“农村要换一种生活来尝试”——
·“中国之莺”周小燕 谱写了一个
·上海的“名校”、新中国第一所民
·以“小扁担精神”闻名全国的人物
全程服务,名 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自强不息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轮椅上的白衣天使——陈海新
 
时间:2009-09-22 

  

 

  在上海浦东周家渡社区医院中医科内,空留下一张冷冷清清办公桌。墙壁上挂满了数十面“医德高尚”、“妙手回春”字样的锦旗,那是人们对陈海新医生由衷的赞扬。办公桌上仍摆放着陈医生微微含笑的照片,她的身影仿佛还留在人们身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诗是对她最好的注解。2009年2月2日凌晨2时,病魔无情地夺走了海新年轻的生命。而她在37年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燃烧了无限的光辉,她是“轮椅上的白衣天使”!

 

  忍痛行医14载 治疗患者超过23万人次

 

  1970年1月,小海新出生在知青父母参与建设的新疆昆仑山下,当时是难产,经过抢救,小海新才战胜了死神。

 

  13岁时,小海新身体有些向左侧弯,不料,由此日渐残疾。1988年,海新带着背上的不锈钢矫形支架,以超常毅力,考上了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本可以进三甲医院工作的她,考虑到身体不便,就近选择了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昌里分院工作。

 

  陈海新患有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随着年龄增长,疝体渐渐侵入她的颈髓,阻断神经传送,使身体不听使唤。但陈海新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捉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她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成为周家渡社区卫生中心中医科医生。14年来,她一共为23万人次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最多一天的就诊量达118人。

 

  在医院工作的前几年,她的手脚还能自由活动,但疾病在短短几年里迅速侵蚀着她的身体,使得她大半身体瘫痪。在行医时,她靠左手和木椅支撑身体,用右手为病人搭脉诊断。因为行动不便,从家到医院不到10分钟的距离,她必须提前2个小时起床做准备;陈海新所在的楼面没有厕所。为了省下上下楼梯上厕所的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她尽量不喝水,直到回家以后才大杯大杯地喝白开水,有时因为喝得太急,心脏都受不了;病痛来时全身如刀割一般,但她始终咬牙坚持,微笑面对每一位病人,让他们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生前,陈海新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她在日记本上写道:“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些工作,我的生命价值就大一些。”直到最后一天上班时,她还为34名患者看病,开出20多张药方。那时,她的手已经不听使唤,但她强忍痛苦,一笔一划耐心地记录了每一名患者的治疗用药情况,为将来接诊的医生提供方便。

 

  “有病找海新”成了社区居民口头禅

 

  陈海新所在的周家渡社区有13万居民,老人多,病人多,医疗服务是社区的热点问题。“有病找海新”,成了社区居民的口头禅。许多第一次看中医的人在她这儿就诊后,加深了对中医的了解和信任,把她当成了“终身医生”。她的影响还超过了社区。浦西、南汇的一些病人经常慕名而来,排队就诊。

 

  家住闸北区的患者钱有玉每月换乘两部公交车,多花八元钱找海新看病。她说:“退休前在家附近看西医,每次都要配几百元的药,慢性病也没有多大好转。但吃陈医生的药,一周就十几块钱,病情明显好转。”患者颜英美一谈起陈海新也是赞许不已:“我在陈医生这里看了十年病,从来没有见过她不笑的面孔。”让她更佩服的是,陈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一语道出了她的心病——大儿子得肝炎早逝,她积郁成疾。每次开药时,陈海新都疏导她:“你儿子没了,还有女儿外孙,她们不希望看到你这样啊!你年纪大了,凡事一定要想得开才行啊!”

 

  陈海新回家以后还不忘病人,她经常翻阅书籍,琢磨一些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直到离开人世前,她告诉妈妈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她曾经和南汇一名姓曹的病人约好复诊时间。她已经为这名病人研究好了新药方,但是他一直没有来。

 

  生活朴素 用所有积蓄为家人购置住房

 

  陈海新从小就很孝顺,4岁起开始不吃独食。海新很喜欢吃海鱼,但她总是把鱼身留给外婆、父母和弟弟,自己吃鱼头鱼尾。1999年外婆病重,每周六她替妈妈陪着外婆,还关照给外婆买蛋糕、西瓜等食品。有一次海新的爸爸突然昏倒,她亲手喂爸爸吃药。

 

  海新生活朴素,一生中没有戴过什么首饰。但在2004年,她用自己行医的全部积蓄,为父母和弟弟购置了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她还为弟弟购买了10份养老保险。今年年初,海新病重,不得已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休息。为此,她一直自责:“我现在成了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把你们二老都拖垮了……”

 

  捐献遗体角膜 生命最后绚烂的余晖

 

  2006年10月,陈海新的健康每况愈下。她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便作出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给医疗事业。父母一开始反对她的想法,但是她努力说服父母:“我得这个病很罕见,很痛苦,如果我把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说不定以后得了这个病的人会有救。我的角膜也还有用,为什么不留给需要的人呢?”父母含泪支持了她的决定,并帮她办理了遗体捐献事宜。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海新忍受着病魔带来的巨大痛苦,母亲哭着请医生给女儿用“狠药”,海新却摇头拒绝了。她说:“我要把病灶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能用药糟蹋了。”今年2月2日凌晨2时,陈海新在家中病逝。上午10时,距离海新去世不到8时,她的遗体如愿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完成了她对医疗事业的最后贡献。

 

  她是坚强的人

 

  1988年,陈海新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黄学菁是陈海新所在班级的副班长,又和她同住一间寝室。

 

  她至今记得对陈海新的第一印象:身材矮小,脸白白的,相貌挺漂亮,腿脚不便,走路很慢。但这个残疾同学让人刮目相看。开学第一天,陈海新父母陪她到寝室。除了需要爬上爬下安蚊帐,其他事她都自己做。黄学菁的母亲在一旁看着,说:你这个同学蛮能干的。

 

  随后的日子里,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她的坚强。她非常用功,成绩总是班级前十名,每年拿奖学金。大学5年中,从来没有听到她抱怨命运。相反,有时同学想不通了,她还劝解。受她影响,她所在寝室8个人有6个拿奖学金,被评为“上海高校优秀寝室”。寝室每周的大扫除,陈海新从来不享受“豁免权”,拖地板之类的活干不了,她就整理桌子。“我们都没感觉她是残疾人。”黄学菁说。

 

  她是乐观的人

 

  开朗是陈海新留给同学们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室友们亲切地叫她新新。黄学菁记得,那时8个室友每年都结伴去公园玩,拍照。照片上的陈海新笑得很开心。有一次,大家提议去买烘山芋,“陈海新和顾军花留在食堂,打了8份汤,我们在校门口买。8个人吃得可开心了。她很合群的。”黄学菁说。

 

  当时寝室有个“规定”,得了奖学金要拿出10%做“寝室基金”,陈海新每次都很爽气地拿出她那一份。她从来没跟同学提起家境艰辛,班级里搞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得了奖学金,和其他同学一样,陈海新也到校门口的药店买人参,让店里加工,切成片带回家孝敬父母。只是,在去年五六月份的同学聚会上,一向爱笑的陈海新沉默着。 “她已预感到自己日子不多了。”顾军花是陈海新的知心朋友,她懂陈海新。这是陈海新最后一次参加同学聚会。

 

  她是乐于助人的人

 

  陈海新念初一时就瘫痪了,一度连坐也坐不住。直至在胸椎中插进钢柱,才能坐立。她不拒绝别人的帮助。顾军花和陈海新在寝室里床铺“面对面”,在课堂上是同桌。从进校门开始,顾军花就照顾她,一起上课、一起打饭、一起复习功课。5年里顾军花搀着她走。

 

  陈海新也常常帮助别人。她成绩好,同学向她借课堂笔记,她答应得很爽快。有问题问她,她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由于腿脚不便,陈海新常常在周日提前返校。她一个人把寝室的热水瓶都泡好。

 

  她是豁达的人

 

  1988年考大学时,陈海新一本报了一所财经类大学,二本报的是中医药大学。她上了一本分数线,但在面试时被刷下来了。同学猜她当时可能这样考虑:学财经,将来做财会,可以坐着不用多走动;而学中医,希望中医能治好自己的病,而且中医可以坐着,不用多走动。

 

  1993年毕业时,按她的成绩进三级甲等医院没有问题,但最终她去了地段医院。陈海新的辅导员李丹蓉记得当时的情景:“她的父母不理解,她也有些想不通,我就跟他们解释,大医院没有宿舍,每天上下班也成问题。不如找个离家近的医院,方便些。他们后来想通了。毕业应聘时,我还为她梳好头发去面试。”顾军花也说:“原先她也有些不开心,可是后来她说在工作中找到目标了,再没有怨言。她说每当看到病人吃了她开的处方有效果,就很开心。”

 

  她是不愿麻烦别人的人

 

  陈海新没谈过恋爱。刚工作时,有人曾想给她介绍朋友,被她拒绝了,理由是“不想拖累别人。”去年年底,她病得很重了,她有那么多同学在上海各大医院,但她没给他们打过一个电话,理由也是“不想麻烦他们”。她就在家附近的医院看病,直到生命终点。去世前,她立下遗嘱把角膜和遗体捐献出来。在捐献仪式上,有关部门问她父母有没有困难,她父母说,陈海新走前关照过,不要麻烦单位和组织。

 

  陈海新同志是上海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1970年1月出生,1993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年2月2日因病去世,年仅37岁。陈海新同志自幼身患颈髓空洞症而致残,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知难而进,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长期工作在社区医疗工作一线,始终视患者为亲人,视工作为生命,在重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仍满腔热忱地为病人解除病痛,赢得了医院、患者和社区居民的广泛称赞,被誉为“轮椅上的白衣天使”。她摒弃世俗观念,自愿捐献遗体,实现了她毕生为医疗卫生事业作贡献的心愿。2004年获得浦东新区“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和浦东新区“十佳医师”提名奖,2007年2月被追认为浦东新区“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2007年3月荣获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人好事”特别奖、“2003~2005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陈海新在医院的格言本上写道:“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当人们看到她的这句格言,有些人是意外的,因为这句格言的高调与她平时的低调是那么吻合,而当她离开人世,关于她疾病的秘密不再是秘密时,人们才明白她的格言的真实内涵。“我的病无药可医,生命注定短暂,所以多做一点工作,我的生命价值也就更大一点。”陈海新在生前,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也成为她人生的最好注脚。

 

  根据陈海新事迹改编的话剧《轮椅上的天使》将于6月5日至7月4日上演于艺海剧院。5月23日,该剧主创人员与陈海新的父母,一同在陈海新曾经工作过的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我要推荐给好友】 【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上一篇:“真诚爱兵科学带兵的模范干部”——当代青年军人的楷模王庆平
    下一篇:“凌云健笔,言论巨擘”——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赵超构
    相关链接
     
    ·被誉为“抓斗大王”的上海港务局
    ·以“小扁担精神”闻名全国的人物
    ·守护“祥云”的天使,中国最美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复
    ·“凌云健笔,言论巨擘”——杰出
    ·自强不息的社区卫生工作者,轮椅
    ·“真诚爱兵科学带兵的模范干部”
    ·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志愿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上海“最牛的
    ·“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困
    ·严东生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
    ·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中
    ·“帅才”科学家王应睐 为发展中
    ·中国特色田径110米栏运动员、中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上海形象
    ·“农村要换一种生活来尝试”——
    ·伟大一生的上海特色人物肖玉泉—
    ·从纺织女工到“空嫂” 蓝天上的
    ·建立“北京时间”的女天文学家—
    ·上海市“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
    ·上海的“名校”、新中国第一所民
    ·“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上
    ·“中国之莺”周小燕 谱写了一个
    ·上海闵行区中医医院名誉职工姜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