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执政党建设  可持续发展  改革经验  改革典型  政策理论  文献选编  神州巨变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特色总网 > 伟大实践 > 神州巨变 >
推荐资讯
深圳经济特
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
·贵州举办“贵州骄傲——贵州改革
·系列资料:改革开放30年,创造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大事记14
·石仲泉:邓小平点燃改革开放道路
·从流行词语看改革开放30年
·石仲泉: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取得的
·山西评选农村改革30周年带头人
·访最早揭开浙江农村改革序幕的“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成本赚一亿(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网站纷纷报道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骤在1小时内快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兑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倍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推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图为芜湖市滨江公园一景。
  刘淮宇摄

  【提要】

  安徽省芜湖市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确立为三个支柱产业,2007年,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2%。

  同时,芜湖市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

    编者按:无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无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无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在几乎没有任何特殊优势的情况下,安徽省芜湖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

  芜湖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经过多年努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比较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已在芜湖初步建成。

  芜湖30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立足科学发展,高举自主创新大旗。

  当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芜湖的实践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探索了一条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路子。

    一、芜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

  芜湖是一座饱含徽文化灵秀之气的美丽江城,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古代的芜湖就曾是商贾云集的“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全市现有人口230万,地域面积3317平方公里,辖芜湖、繁昌、南陵3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芜湖的工业主要是在原有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规模不大。改革开放初期,伴随全国的步伐,芜湖市走过了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承包经营等道路,其间涌现了“傻子瓜子”等个体私营经济的典型。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产业缺乏特色,企业效益不佳。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芜湖受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的冲击,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芜湖经济连续3年负增长,财政连续3年赤字。

  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委提出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的开发开放战略,这为芜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又为芜湖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指明了方向,芜湖市积极争取到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10多年之后,芜湖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

  到2007年,芜湖经济社会与30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芜湖经济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7.45亿元增长到581.12亿元,由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年均增长9.99%(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1992年以来年均增长1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34元增加到25294元,超过3500美元;财政收入从2.45亿元增长到105.1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从21∶55∶24优化为6∶58∶36,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4%。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92元增加到2007年的132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95元增加到520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15元增至2007年的11578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由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18.4平方米和34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62.6%和63.5%下降到39.2%和45.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全日制学校由249所增加到733所,其中高等学校由3所增加到10所;在校学生由10.9万人增加到46.2万人。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7.6%。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率达87.6%,市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4%。基本实现了养老、失业保险的全覆盖和城乡低保的应保尽保。

  二、发展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芜湖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改革开放初期,芜湖工业虽然门类较为齐全,但层次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财政收入最高时82%来自烟厂。对此,芜湖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着眼国际竞争,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具有突出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了工业体系的脱胎换骨。

  1.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芜湖市认识到产业的发展不能搞“全面开花”,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质资源培育两三个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八五”期间,芜湖在科学分析自身发展条件、深入调研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势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财政贡献率高的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作为3个支柱产业。

  利用争取到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会,芜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联合安徽5家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创建奇瑞汽车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将当时全市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的白马山水泥厂并入海螺集团,吸引海螺集团总部落户芜湖,并带动新兴铸管等新型建材企业陆续入驻;市电子管厂用优质资产引来美的集团,之后日立、台达电子等国内外知名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也相继来芜湖发展。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7年,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占全市52.2%,完成产值7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

  2.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围绕已经确定的3个主导产业,芜湖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中,始终着力引进“好、大、高、外”项目,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度和集中度,增强产业的竞争力。目前,三大产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集群化发展形态初步形成,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

  汽车产业。以奇瑞为龙头,目前已形成65万辆整车、65万台发动机、30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总资产由成立之初的17.25亿元扩大到255亿元,2007年对芜湖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关键零部件发展迅猛,吸引了德国西门子等众多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落户。目前,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到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2007年汽车工业实现总产值292亿元。

  家电产业。以美的、日立、志高为代表的空调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600万套,空调配套企业40多家。家电微电机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台,是国内最大的微电机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生产水泥和PVC型材的海螺公司、生产PVC管材管件的华亚公司、生产纸面石膏板的可耐福公司,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居全国同行业之首。鑫科新材、安徽楚江两个铜基材料企业已跻身国内最大的铜板带材及线材生产基地之列。

  3.集中发展、节约资源,打造各具特点的县域经济

  芜湖认识到后发展地区较强的人口、土地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是中西部潜在的发展优势,发展工业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之路。

  芜湖抓住被列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城市的契机,提出了“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按照“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注重特色、形成支柱”的原则,结合三县四区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各地区突出发展的特色产业,避免了相互之间的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目前,三县四区已经分别建立了以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旅游商品等为支柱产业的省级开发区,全市县区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以芜湖县的机械加工工业开发区为例,已落户装备制造业企业100多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产值都超过50%,县域经济实力连续5年位居安徽省前10名。

  (二)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形成自主产权、自有品牌,是芜湖发展的鲜明特征

  芜湖人深刻地洞察到,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到的,如果没有研发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将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最终被市场淘汰。但是,自主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芜湖能够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接着一届抓,不因干部的调整和变动而发生中断和偏移,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如果说认识到自主创新的意义有赖于未雨绸缪的智慧,那么实践自主创新的道路则有赖于甘为人梯的胸怀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经过多年努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已在芜湖初步建成。芜湖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

  1.构建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

  当前,政府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仍然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因此,芜湖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

  (1)优化创新环境

  芜湖市把优化环境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第一要素,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种要素与资源自由竞争、竞展其长的优良环境,为创新创业提供理想的空间和舞台。上世纪90年代,芜湖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先后制定了引进人才、奖励创新、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芜湖市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市领导不分所有制形式,与重点企业经营者保持“点对点”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土地、政策、融资、人才引进、技术合作等方面的难题,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变革。思路超前、喜爱创新的人在芜湖曾经被讥笑为“泡泡子”(好吹牛皮的人),为此,芜湖市加强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的弘扬,营造了适合创新的宽松氛围。

  (2)构建创新平台

  芜湖市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后,相继建立了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长江产权交易市场、安汇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功能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其中,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建成5.7万平方米,累计引进孵化企业215家,毕业40家,引进人民币资金1.8亿元、美元700万元。2007年,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实现利税5600万元。2001年建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开发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各类企业166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2007年营业总收入达到728亿元。

  (3)加大创新投入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芜湖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发展资金,坚持每年挤出一部分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07年投资规模达到2.6亿元。同时,还积极推荐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申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年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3个、资金拨款4842万元。“十一五”期间,芜湖决定继续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要求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市本级逐步达到3%以上,县区级逐步达到1.5%以上。2007年市本级已达到2.5%。芜湖还出资6000万元成立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对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4)重视人才、尊重知识

  芜湖市把人力资源当作创新的首要资源,把教育当作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关键,市本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速近年来一直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芜湖注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同城借读和高中阶段择校问题。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全市现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其中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全国30所重点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4000多人,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接近1∶1。集中规划建设的高等教育园区已入驻高校7所,拥有在校大学生8万多人。

  芜湖还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突出知识产权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近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专利申请的实施率在70%以上。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680件,居安徽省第一位,其中发明专利占20%以上,专利授权702件,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重视大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奇瑞汽车是芜湖自主创新的“带头羊”和标志性企业,也是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在芜湖发挥了极其巨大的示范效应。在其发展过程中,作为其最重要的间接股东的芜湖市政府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对国际汽车巨头的技术垄断,自成立之初,奇瑞就坚持自主开发,在发动机、车型、汽车底盘等关键技术上拥有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成长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公司2007年销售量位居全国第四,连续5年保持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位,获得了包括15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公司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达19%,远远高于国际汽车企业11%左右的平均水平,累计申请专利2098件,在国内汽车行业遥遥领先。

  此外,国内最大的水泥建材企业海螺集团通过自主创新的道路,研发成功日产万吨水泥的大型装备,并掌握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拥有全国最大球墨铸管生产线的新兴铸管公司研发出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离心工艺制造大口径无缝钢管技术。这些企业也都发挥了很好的自主创新示范作用。

  (2)引导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芜湖市认识到,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将很难生存,所以,高度重视引导外来投资企业在芜湖设立研发中心,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目前,全市6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2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已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自主创新投入体系。

  (3)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对产学研合作项目优先列入市级科研计划,优先申报省、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设立技术合作奖,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的高校、科研机构给予奖励。建设了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芜湖分市场,对全国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进行介绍,推动产学研合作。全市已有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三)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并将其作为新的生产力之源,是芜湖发展的可靠保障

  良好的体制和制度环境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行政服务体系,有利于营造亲商安商的发展氛围。芜湖市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以此保障芜湖长期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优势。

  1.用制度建设规范公共权力

  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规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为目标,芜湖市深化政府改革,重点抓了“用人、用钱、用地、用权”等不正之风的高发环节。实现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有力地压缩了腐败空间,推动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用人上,坚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成批进人必须向社会公开招聘,零星进人一律由编委会集体讨论决定。1998年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财政供给人数一直保持负增长,占全市人口比重仅为2.7%。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全面规范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从2004年起,县区和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用由市委全委会进行票决;2006年又实行了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的票决制度。

  在用钱上,2000年实行了综合预算制度,严格预算约束,各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年初全部一次到位,中途不再追加。完善国库网上支付和监督功能,现金支出运用公务卡管理,所有政府资金收支都置于财政零距离监管之下。2003年,在安徽率先建立市级招标采购交易中心,政府性资金使用一律招标,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场所、统一规范运作、统一管理监督。

  在用地上,由市政府成立经营性用地管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从2000年起,全市房地产开发用地全部进行“招拍挂”,2002年又将范围扩大到全部经营性用地。政府精心设计了“招拍挂”的实施办法,在定标过程中,全体人员手机一律上交,任何人包括市长在内,结果确定之前都不能离开现场,杜绝了发信号、作暗示等舞弊行为。

  在用权上,坚持简政放权,除涉及公共安全、国土资源、规划、环保、食品药品和不动产登记等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几乎全部下放到县区,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2.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芜湖所属乡镇和行政村数量众多,机构臃肿,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镇占总数的近90%。为此,芜湖实施了多轮的农村机构改革。

  2000年和2003年,芜湖分别实施了撤并行政村和乡镇的改革,行政村由原来的732个合并为476个,乡镇由原来的70个调整为22个,减少编制人员25.4%,降低了行政成本。

  2005年12月,芜湖又在安徽省率先推行了以乡镇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大幅度缩减了乡镇内设机构和行政编制。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减为7—9人。撤销乡镇原有站所,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个新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所辖3县的镇级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由1137人减少到769人,减幅达32%。

  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芜湖自2000年就率先建立了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的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并联审批和超时默认等工作制度,减少收费,简化程序,实现了行政审批从分散到集中、从串联到并联、从办事期限自由裁量到承诺时限按期办结、从内部机构分别许可到部门统一许可的“四大转变”,推动了部门职能型审批体制向公共服务型审批体制的转型。

  2007年,又进一步推行“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已有30多个单位成立了行政审批科并整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同时,网上审批部门也已超过10个。

  芜湖没有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没有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没有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甚至是长期没有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在这样几乎没有任何特殊优势的情况下,芜湖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这恰恰赋予了芜湖经验更为广泛的借鉴意义。诚然,芜湖的发展在经济指标上距离东部发达地区的众多城市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东部地区依靠各种优势实现先机发展的道路却不具备普遍性。芜湖通过自主创新、产业聚集和制度建设,走了一条与东部地区有所不同的后发之路,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芜湖的发展实践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探索了一条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可供借鉴的宝贵道路。

  三、发展思路和构想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芜湖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芜湖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视察安徽时提出的“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和“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自主创新和统筹发展的道路。

  (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汽车产业集群、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和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文化科技产业,形成新的支柱。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40家,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材料工业达到800亿元。

  (二)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自主创新基础

  把科技投入作为政府预算保障的重点,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由龙头企业牵头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型显示器、新型船舶、余热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的加快实施。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实施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现有自然村落逐步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规模适当的新型社区转变。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芜湖

  今后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推进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确保发放、扩大范围和完善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

  到2010年,芜湖市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再翻一番,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城镇化率达到67%。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900元和708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7%。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格局逐步形成。

  “水连天色无边阔,风递潮声不断来”,明代诗人解缙当年在芜湖留下的诗句同样昭示了芜湖的美好前景,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芜湖必将挺立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潮头,在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自主创新辉耀皖江
    时间:2009-09-14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高清奥运”背后的“中国标准”
    下一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
    相关链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
    ·贵州举办“贵州骄傲——贵州改革
    ·系列资料:改革开放30年,创造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大事记14
    ·石仲泉:邓小平点燃改革开放道路
    ·从流行词语看改革开放30年
    ·石仲泉: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取得的
    ·山西评选农村改革30周年带头人
    ·访最早揭开浙江农村改革序幕的“
    ·一名加蓬医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报效祖国的机
    ·浙江省文化建设
    ·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
    ·胡锦涛总书记的小岗之行折射农村
    ·孟共(马列)盛赞中国改革开放取
    ·土地改革的“广东石头”
    ·改革开放30年:一个边境小乡的30
    ·中国土地“第一拍”促成修宪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全会通过的涉农
    ·8大“热词”折射中国农村改革30
    ·安徽小岗村从“起个大早,赶个晚
    ·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外合作“
    ·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
    ·《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0年高层决
    ·未来30年,发展靠什么
    ·浙江:锻造软实力,建设文化大省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农村巨变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型
    ·为中国喝彩——改革开放30年伟大
    ·出国留学30年:我们的自信从哪里
    ·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滁州隆重开幕
    ·美国知名法学专家科恩教授:“我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
    ·改革开放30年:今看昔日“红色第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十六):“我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高清奥运”背后的“中国标准”
    ·纪念改革开放30年特稿: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离不开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