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执政党建设  可持续发展  改革经验  改革典型  政策理论  文献选编  神州巨变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特色总网 > 伟大实践 > 神州巨变 >
推荐资讯
深圳经济特
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
·贵州举办“贵州骄傲——贵州改革
·系列资料:改革开放30年,创造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大事记14
·石仲泉:邓小平点燃改革开放道路
·从流行词语看改革开放30年
·石仲泉: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取得的
·山西评选农村改革30周年带头人
·访最早揭开浙江农村改革序幕的“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成本赚一亿(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零成本赚一亿(千万、百万)如何
·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网站纷纷报道
·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骤在1小时内快
·教程:消费者如何领用兑换币并兑
·定推大促销的赠品营销让成交率倍
·日入1000元的快餐厅,利用“定推
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长河为证:甘肃引大入秦工程回望
时间:2009-09-14
  核心提示:引大入秦工程是将青海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到兰州秦王川地区的自流灌溉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是我省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最大世行贷款项目,也是首个向国际招标、引用国际工程管理方法(简称“菲迪克”)进行的省内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干支渠总长1000多公里,被誉为中外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和陇上“都江堰”。

  引大入秦工程跨甘青两省四市五县区,穿越崇山峻岭,工程艰巨,施工条件复杂。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曾“两上两下”。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陇原大地时,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工程”第三次上马,抱着“骑虎不下,背水一战”的决心,开展了中外联合攻关会战,最终于1994年建国45周年之际,主体工程胜利建成通水。

  工程建成后,胡锦涛、温家宝等1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引大”视察,对这一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引大入秦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成就,被载入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盼水:秦王川的百年梦想

  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特别是中部干旱地区,缺水成为贫困的主要根源。自古便有“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说法。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人们都在想水盼水,如何把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充分利用起来,是他们的心愿;如何找水、蓄水、引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行动。

  省会兰州以北6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就叫秦王川。在未通水之前,亘古荒原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千百年间守着广袤的干旱土地,种砂田,吃窖水,“拉羊皮不沾草,风吹石头满滩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生存条件的艰苦令老百姓难以安居乐业。而在秦王川西南方向,横隔着1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便有发源于祁连山脉木里山的大通河。河水滔滔日夜不息,由青海流经甘肃境内汇入湟水,成为黄河的二级支流。年径流量25亿多立方米,水量丰沛,水质良好。从近代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就不断在勾画引水蓝图。

  距今100年前的1908年3月(清光绪34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允升,就提出了引大入秦的设想,并派皋兰绅士王树中率人勘察,提出方案。1940年,民国时期的甘肃水利公司,也曾提出过引大入秦的设想,并组织过勘察,但因国力衰败、民不聊生,只能望水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引水的设想摆上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1956年——1960年,定西地区、甘肃省水利厅都先后派人进行了勘察设计,提出实施计划。1958年,甘肃省委二届八次全体委员会议作出决议:引大通河水工程争取1959年秋季开工。但随后不久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工程难以实施。1970年以后,甘肃连续几年大旱,永登、皋兰的干部群众又提出“引大入秦”的要求,我省水利部门和兰州市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勘察设计和论证,于1975年初向甘肃省委提交了引大入秦工程重新上马的报告。

  时任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力主工程马上进行,认为这是解决秦王川用水最好的水利工程。为了科学决策,1975年一开春,宋平便带领省水电局局长王钟浩、副局长陈可言及有关专家,实地踏勘引大入秦工程线路走向。当时,专家们提出两条方案,一是沿山修渠,打洞虽少却线路长,地形复杂,运行后维护困难;再一条是走捷径,穿山打洞,线路短,施工技术要求高,但运行时容易维护。经过多次论证,大家选择了由青海天堂寺打山洞引水的方案。同年9月省委常委会研究了引大入秦工程问题,确定继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正式向中央提出报告。在经过相关部门审查后,1976年1月24日,国家计委正式复文同意兴建引大入秦工程。1976年6月4日,省委常委会讨论批准了“引大”工程尽早开工,决定由兰州市组织实施。1976年11月25日,在永登县河桥公社沙沟口隆重举行工程开工典礼,人们企盼已久的引水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但是,当初对工程实施的难度考虑不够充分,将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确定为“民办公助,土法上马”。当时,上千名农民们分段作业,依靠钢钎打眼放炮,铁锹镐头挖洞,车拉肩挑运土,天当房地当床,一把干粮一口水地苦干。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原始的施工方法进度十分缓慢。1976年—1989年13年间,才挖了不到15公里的洞子。大自然的无情,给满怀信心的施工者泼了一头冷水。一位作家这样描写民工们的心理:“想引大,盼引大,上了引大很害怕。”



  与此同时,开工不久的“引大”工程,很快就遇到了资金困难、技术困难。经省委研究,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由兰州市负责的确有困难,决定于1978年底移交省上,由省政府组织成立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施工。其后,建设者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施工,创造条件完成了工程前期的通电、通水、通路和施工房屋修建等各项准备工作。1980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国家要求大力压缩基本建设,引大工程再次陷入困境。1984年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时,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宋平对省长陈光毅提出了“引大”工程应当继续的想法。当年8月,省计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引大入秦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恳请国家批准该工程复工,列入“七五”计划,并准予申请世行贷款。

  宋平作为引大入秦工程主要决策者,为之倾注了许多心血,曾12次亲赴工程现场视察,15次提出重大意见和建议。工程竣工后,他亲笔为引大记事碑书写了“千秋伟业,造福万代”八个大字。

  问水:改革开放带来机遇

  经过各方面的准备,引大入秦工程于1987年9月全面复工。9月14日世行贷款签字生效。工程利用世行贷款1.23亿美元,同时内配资金4.56亿元,两项概算为10.65亿人民币,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至目前含群众投劳在内,工程总概算为29.34亿人民币。)



  1989年7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永登召开现场办公会,四大班子领导与相关部门人员再次考察现场,讨论方案,3天里与会者达成共识:引大入秦工程已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骑虎不下,背水一战”,非干不可、干得更好更快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省长贾志杰担任组长,省市相关领导及厅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主要协调解决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新组建的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归省政府直接领导。实行“计划单列,资金直拨,物资直供”,一切权力交指挥部解决。省委常委韩正卿出任总指挥,华镇、严世俊、王增祥任副指挥,姜作孝任党委书记,张豫生任总工程师,顾其浩任副总工程师。时任省委书记李子奇语重心长地对韩正卿说:“这个工程省委下了决心,工程艰巨,没有退路。”韩正卿坚决地回答:“定了我就去,地狱也得下。”

  这次会议成为引大入秦工程建设重要的转折点,自此全省上下通力合作,历时五年苦战,一鼓作气完成了这项惠及千秋的伟大工程!

  今年秋季,记者在韩正卿的家中与他聊起当年修建“引大”工程的事,问他当初为何会感到如此的悲壮?他说工程两下三上,任务的艰巨性不用多说,光是领导就换了多少任,可以说是个“老虎”。当时不少人劝他不要接这副担子,免得吃力不讨好。但他向省委领导立下了军令状:“骑虎不下,背水一战,完不成任务,解甲归田”。年届74岁的韩正卿幽默地说,“我在民乐当书记时,总结了个‘三蛋’精神,就是‘要干就当铁蛋,干死了完蛋,干不好滚蛋。’只要没有私心,豁出去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韩正卿深有体会地说:“甘肃的农业,首先要在水字上做文章。像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战役那样,一仗一仗地打。”他以“背水一战”的气概,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科学施工,使工程建设迅速走上正轨。刚一到任,他便深入各个工区,经过100天的全面调查,亲自制定了十章七十条的《工程管理大纲》,从人员管理、施工设计、到合同签订、物资采购等一切都严格照章办事。他多次对身边的干部说,廉洁自律要抓紧,不能建一个工程,“赔”上一批干部。“引大”所需的一切物资采购,严格遵守“菲迪克”管理办法,采用国际招标进行,一分钱都不能胡花。以他为首的新的“引大”工程建设班子,带出了一支思想作风技术都过得硬的队伍。

  回忆当年,韩正卿感慨地告诉记者,历届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水利事业,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锲而不舍,这是“引大”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引大”。首先有了好政策,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敢想敢干了。其次,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引进资金,不可能引进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最先进的技术。“引大”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气概。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也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这在“引大”建设中再次得到验证。上到高级工程师,下到场地作业人员,冰天雪地住简易工棚,干粮咸菜是家常便饭,在施工高峰期,每年都有100多天的大会战,大家放弃了节假日休息,为加快工程进度,每个人都作出了贡献。



  引水:科技发挥出创造力

  引大入秦工程总工程师张豫生,是1986年到引大入秦工程的。说起引大入秦工程充满了自豪,“党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咱,咱就只能干好。”他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人生最闪光的亮点。张豫生患有心脏病,建设时期带病坚持工作,曾几次累倒住院。但为把好工程的技术关,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直到主体工程通水后光荣退休。他说,引大入秦工程运行快14年了,没有发生大的技术问题,可以说工程质量是优质的。

  张豫生介绍说:引大工程十分浩大,主要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创造了许多领先纪录:支渠以上渠道总长880公里,是“引滦入津”渠线长度的3.8倍。干渠以上工程穿过了71座总长110公里的隧洞群,其中1公里以上的隧洞31座。全长15.723公里的总干渠——盘道岭隧洞,是我国和世界第一长的引水渠道;设计水头107米的先明峡倒虹吸,全长524.8米,位居亚洲第一。可以说引大入秦工程是甘肃的“都江堰”,也是中外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工程施工在许多方面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的先进水平。

  谈到当年的工程大会战,张总说,世行贷款落实后,根据贷款合同要求,“引大”总干渠的主要工程在国际国内进行公开招标。采用“菲迪克”国际工程管理办法进行施工。最终日本国(株)熊谷组承揽了15.723公里的盘道岭隧洞,意大利CMC公司承接了30A11.65公里和38#5里两条隧洞的开凿;澳大利亚雪山公司中标提供技术咨询监理,还有国内的华水公司、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十五、二十工程局等十七个地级以上建设工程部门中标参加会战(简称五国十七方会战)。

  在长达数年里,永登沉寂的荒山峡谷中,展开了“隧洞掘进大赛”,投入使用的掘进工具达8种之多,有当时最先进的美国产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简称TBM)、日产悬臂式掘进机(ATLS)、瑞典产双臂凿岩台车、意大利锤式掘进机和国产各类机械以及常规的手风钻、老镢头等,土洋结合,各显其能。是先进的施工机械和方法使工程进度得以飞速提高。譬如,用传统的“钻爆法”施工,直径50米的洞子,每天进尺2—3米,而用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每天进尺平均在20至27米。日本熊谷组承建的盘道岭隧洞,地质情况相当复杂,用了五年多时间贯通了。意大利CMC公司使用的美国TBM全断面双护盾掘进机,仅用13.5个月和4.5个月建成一条11.65和一条5公里的隧洞,创造了开挖、衬砌一次成洞,最高日进尺75.2米和最高月进尺1400.2米的世界纪录。

  “引大”工程的地质环境复杂,众多的隧洞群开凿中,遇到地质条件千变万化,许多是世界性难题。国内最长的引水隧洞盘道岭,在施工时遇到软岩:手一碰就掉渣;埋深:最厚达404米;渗漏:最多时每分钟1000升……地质情况复杂令日本熊谷组在施工中发怵。作为总工程师,张豫生都亲自到现场指挥,提出应对的重大技术措施,解决了复杂的地质难题。在对意大利的TBM机械施工观察中,张总发现只要将液压部分进行改进,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虽然我们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洋机器,但他敢向“洋货开刀”,使意大利CMC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修改了机械参数。实施“手术后”,让这个像一列火车似的庞大“洋穿山甲”,压缩缸空转时间由64分钟减少到16分钟,其后张豫生又提出改变刀盘转速的意见。两次革新后,TBM的施工进度大大提高。这些重大技术措施,让参加施工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不得不佩服。其后,水利、铁道、煤炭等4个部门先后召开会议,学习推广“引大”的施工技术经验。除了应用国外的先进机械和经验外,参与“引大”建设的各工程单位均开展了大会战、大竞赛,最终又好又快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活水:深化改革二次腾飞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更加显示出“引大”工程决策的前瞻性和其深远的意义。如何让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发挥更大效益,成为“引大”人二次创业的初衷和动力。

  深秋时节,记者前往“引大”工程的秦王川灌区。一路行来,兰州至中川的绿色走廊郁郁葱葱,昔日的荒山头逐年被绿色覆盖。同行的“引大”工作人员介绍,兰州的南北两山生态绿化灌溉已达10多万亩,永登县已营造林木17万亩。在兰州的卫星城——中川新区的中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秦王川高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宽阔的大马路,配套的水电等公共设施,使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吉利汽车、高压阀门厂等多家企业已进驻园区。

  沿路的干、支渠中,清凌凌的大通河水流向大片的冬灌土地。截至目前,全灌区干支渠全面完工,田间配套64万亩,安置移民56442人。粮食亩产已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多业并举综合发展,2007年灌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已达2400多元。

  去年年底竣工的尖山庙调蓄水库,也开始全面蓄水,其库容为104.2万立方米;配套而建的中川净化水厂正在抓紧施工,年底可投入运行,日供水量达1.5万吨。将为中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及中川居民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生活用水。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引大”管理局与白银市政府签订了“引大工程白银城市供水项目”协议,年供水量2450万立方米;今年10月7日白银城市生活水源—武川水库已开工兴建。这既是白银经济社会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大项目,同时也使引大工程供水结构调整迈出了又一坚实的步伐。



  在甘肃省“引大”工程管理局,省水利厅副厅长、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兴福与我们谈起引大深化改革,进行第二次创业的经过。

  “引大”工程到今年已通水14年,每年可引水4.43亿立方米。当初确定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三大目标已基本实现,灌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都得到了根本改善。但由于“引大”工程当初定位是以农灌为主,缺乏调蓄配套工程,放水季节性很强,农民的话说是“有肠子没胃”,无法常年供水调蓄使用,也难以解决中川地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而每年农用灌溉最高时仅能用1.8亿立方米,宝贵的水资源大量闲置,引大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中央领导对这项工程非常关心,温家宝总理在有关文件上批示,要求引大“调整工程规划,转变用水思路,发挥引大工程应有的效益。”2006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任命省水利厅副厅长周兴福兼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和局长。

  周兴福说,比起“引大”建设时期的轰轰烈烈来,“引大”的二次创业也一样惊心动魄。工程建设历经30余年,管理机构多次更迭,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矛盾。2007年陆浩书记在省委、省政府“引大”灌区开发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引大入秦工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马建设的,工程设计目标确定为发展灌溉、增产粮食、解决温饱,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工程建设也为解决灌区温饱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引大入秦工程的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调整用水结构,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是完全必要的。”

  面对长期困扰“引大”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周兴福带领管理局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灌区经济建设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迎难而上,破解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将工程功能定位调整为“以中川卫星城开发建设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用水,面向市场,建立多元化供水格局,为供水区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提出了“管理上水平,调整迈大步,效益跨台阶,队伍新提高”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实现“三个转变”,突出“三个调整”,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思路决定了出路,“引大”人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革。一改体制。2006年下半年起,“引大”取消了围绕工程建设设立的过时机构,打破区域界限和隶属关系,调整重组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于2007年1月成立“甘肃省引大工程管理局”,结束了多年来机构重叠,条块分割、管理混乱的局面;将原有的18个处级机构进行撤并,整合为13个处室。通过合理分流,使在岗人员由1056人精简到编制内的700人。同时,局机关由285人精简到100人。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分流,使干部职工受到深深的触动,改变了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降低了管理成本,减轻了工程运行负担。二改用人机制。2007年管理局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一系列规定程序,开展全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了23名处级干部,48名科级干部,实现了处科级干部由任命制向聘任制的转变;全面完成了514名一般岗位人员的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实现了一般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聘用管理的转换,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各显其能的良好局面。随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管理局以人为本,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项民生问题,落实了财政补贴政策,妥善解决了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待遇,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调动了全局干部职工的二次创业积极性。三改制度。周兴福说“从某种角度讲,工程管理比工程建设更重要,否则工程再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引大管理局先后制定颁布了40多项制度、办法,基本形成了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工作机制。推行了目标责任制和经营承包机制,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加强了工程日常巡护、检查、维修和防汛、应急处理等工作。两年多来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干支渠重点险段和重大安全隐患进行了维修和除险加固,提高了工程安全输水保障能力,今年夏灌运行中,总干渠最大引水流量达到了设计的32立方米/秒,干支渠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四改供水方式。稳定农业灌溉规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建设中川卫星城尖山庙调蓄水库及供水配套设施,为加快中川卫星城开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拓展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市场,为兰州、白银、永登、皋兰、景泰等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生活水源,全面提升引大工程供水效益。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上海工会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
    下一篇:风景这边独好——改革开放30年西藏旅游业发展纪实
    相关链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
    ·贵州举办“贵州骄傲——贵州改革
    ·系列资料:改革开放30年,创造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大事记14
    ·石仲泉:邓小平点燃改革开放道路
    ·从流行词语看改革开放30年
    ·石仲泉: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取得的
    ·山西评选农村改革30周年带头人
    ·访最早揭开浙江农村改革序幕的“
    ·一名加蓬医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报效祖国的机
    ·浙江省文化建设
    ·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
    ·胡锦涛总书记的小岗之行折射农村
    ·孟共(马列)盛赞中国改革开放取
    ·土地改革的“广东石头”
    ·改革开放30年:一个边境小乡的30
    ·中国土地“第一拍”促成修宪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全会通过的涉农
    ·8大“热词”折射中国农村改革30
    ·安徽小岗村从“起个大早,赶个晚
    ·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外合作“
    ·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
    ·《中国经验:改革开放30年高层决
    ·未来30年,发展靠什么
    ·浙江:锻造软实力,建设文化大省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农村巨变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型
    ·为中国喝彩——改革开放30年伟大
    ·出国留学30年:我们的自信从哪里
    ·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滁州隆重开幕
    ·美国知名法学专家科恩教授:“我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
    ·改革开放30年:今看昔日“红色第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十六):“我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高清奥运”背后的“中国标准”
    ·纪念改革开放30年特稿: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离不开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