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
时代先锋:平凡岗位的闪亮刻度
|
|
时间:2009-06-25
|
|
人物小记朴实而憨厚的微笑在嘴角扬起,鲜艳的大红花绽放在胸前,鲜红的绶带自肩头垂下。身旁携手并排站立的妻子也是一样的披戴,绶带上的大字十分醒目:抗震救灾模范个人(如图,摄于2008年12月31日,新华社发)。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他叫刘庆禄,四川省什邡市政府行政科副主任科员。救灾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刘庆禄倒在了救灾物资保障的岗位上,终年53岁。“我是北京,吃穿都是人民给的,群众有难,我就该铆足劲头干呀”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战斗迅速打响。在极重灾区四川省什邡市,万千党员干部投身救灾行列,刘庆禄就是其中一员。为了防止发生哄抢物资现象,什邡市政府封存当地所有超市,组织车辆把超市物资运送到储存点集中供应。“我去!”刘庆禄第一个站出来。奔波于街头,一趟、二趟、三趟……刘庆禄忙碌于什邡各超市和储存点之间。“山区受灾严重,群众急需应急食品!”一听到有需要,刘庆禄毫不迟疑。当晚11点,由他押车的什邡第一车救灾物资冒雨启程,运往受灾严重的洛水镇。此后的72小时里,一肩担起救灾物资接收、发放、押运组组长担子的刘庆禄,冒着大雨和余震深入什邡山区,从洛水镇到蓥华镇,从蓥华镇再到八角镇……那些日子,没有人记得他究竟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留在同行者记忆中的是:“很多时候还在路上运送物资,天就已经亮了。”经刘庆禄押运到极重灾区红白、蓥华、洛水的物资达数十车。冒雨下货、装货和押运,刘庆禄坚持着,实在累了就打个盹儿;高血压发作,就吞颗降压药坚持。在洛水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刘焕平的记忆里,震后最初的那几天,食物和水严重缺乏,群众人心惶惶,救灾人员也缺乏食物补充体力。刘庆禄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送来食物和水,不仅及时缓解了困境,更让受灾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给了救灾人员有力的后勤支撑。2008年5月16日,按照什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全市救灾物资中心由政府大院调到了城南新区仓库,刘庆禄被安排在全市抗震救灾物资调拨小组,在中心继续工作。地震后气温变化很快,前几天还是大雨,接下来气温陡然升高。连续高温和严重的休息不足,使刘庆禄的血压明显升高,时常头晕眼花,同事们都劝他休息,但刘庆禄一想到灾区那一幕幕场景,就怎么也坐不住,主动到重灾区一线去,不分昼夜地忙碌。他说:“我是北京,吃穿都是人民给的,群众有难,我就该铆足劲头干呀。”送物资进山区的时候,刘庆禄和同事们每人一个面包、一瓶水就能撑一天。父母顾不了,妻儿顾不了,安不安全也顾不上。天气最热的时候,物资调拨发放帐篷里的温度高达46摄氏度。工作量最大时一天要发490余车物资,接收280余车物资,平均每车物资重达8吨,装卸一次往往需要7个小时左右。随着全国人民对什邡灾情的关注,各地大批救灾物资开始通过火车运抵什邡,这时,组织上把刘庆禄安排在火车站接收、调拨救灾物资。刘庆禄头顶烈日在火车站忙碌,手提话筒,指挥协调上车、下货、运送工作,直到嗓子喊哑了也顾不上休息。渴了喝一口矿泉水,饿了啃几口干粮。“没事,再等一下,把货整理好,我就回去吃药”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灾区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期,物资组297人被裁减到90人,39个单位剩下18个单位,刘庆禄作为物资组的骨干力量留了下来。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向纵深推进,物资组又对人员进行了两次裁减,最终只留下9个人。考虑到刘庆禄患有高血压,领导几次打算把他调离抗震救灾物资组,可刘庆禄找到领导:“到了年底事情多,我熟悉物资接收的工作,还是让我留下吧。”就这样,在组织安排他轮休后,刘庆禄又回到物资仓库,成了最后一批坚守的人员。2008年11月,北京援助什邡的过冬物资抵达什邡,两天时间里,刘庆禄带着几个人接收、调拨、发放了80个车皮的物资,困了抽时间躺在露天的空地上或趴在桌子上打一小会儿盹。当时已近冬天,“白天还好一点,没那么冷,到了深夜,冻得人发抖。”他的同事说。平时,刘庆禄工作起来也像个“拼命三郎”。同事们回忆说,2008年2月7日(正月初一),单位已经放假。当天晚上9点,已经“间隙性气紧3天”、“发作3次”的刘庆禄很难受,不得不去什邡市人民医院看急诊,临床诊断为“3级高血压”。医生当即要求刘庆禄住院治疗,以预防脑溢血、中风等意外发生,并再三告诉刘庆禄,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危及的不仅仅只是健康。但刘庆禄就是不听劝告,医生拦住他不让走。僵持之下,有点牛脾气的刘庆禄掏出笔来,在病历本上“刷刷”签上字,表示不住院,开药吃,一切后果自负。如今,在“什邡市人民医院门诊病人简易登记”表上还能看到他手写的“生死协议”。刘庆禄的妻子李华英是内科医生,对他的血压高到如此程度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同样很清楚。当她责问刘庆禄为什么不住院时,刘庆禄说怕一住院就时间长,眼下工作岗位上人手少,离不开。“我保证天天吃药,这总行了吧。”为了安慰妻子,刘庆禄赔着笑。“我们3个人倒一班是24小时。五哥(刘庆禄在家中排行老五)去世那天,他在做完自己8个小时的事后,还在坚持。”和他在物资组一起共事几个月的杨友平回忆说,今年1月14日下午3点,从北京运来400台电暖器,他和刘庆禄负责接收清点数量,检查质量。电暖器每台重35公斤,刘庆禄总会放下接收单,和工人一起搬运。搬运工们还开玩笑:五哥,你莫抢了我们生意哟!傍晚6点半左右,刘庆禄离开仓库去吃饭。晚上7点多,他又回到仓库和杨友平一起整理物资。当时,刘庆禄感觉身上不舒服,杨友平问他吃药没有,刘庆禄说:“没事,再等一下,把货整理好,我就回去吃药。”看到刘庆禄神情异样,杨友平两次催促刘庆禄去吃药。忙到晚上10点45分左右,刘庆禄的脸色发青,同样患有高血压的杨友平很担心,忍不住又一次催他赶紧回去吃药。晚上11点20分左右,已经离开仓库的刘庆禄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自己很难受,让他多操心点仓库的事。没想到,刘庆禄随即被送进医院抢救,专家诊断为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1月15日,因救治无效,刘庆禄猝然离开了人世。闪光的生命“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庆禄作为一名普通北京,在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情况下,主动请战,带病工作,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履行职责,维护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重与爱戴。刘庆禄的职位普通,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尊重来自于他职位不高,但责任感不降低,使命感不放松。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他都以“我是公务员,吃穿都是人民给的,群众有难,我就该铆足劲头干”的精神和心态,坚守岗位,竭尽全力。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应该留什么声,留什么名,刘庆禄用自己的平凡人生给了我们一个严肃的回答:只要常怀敬民爱民之心,笃行为民利民之举,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好口碑,就会有好名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