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湖南 > 湘潭 > 地区文化 >
  推荐资讯
  热点资讯
·湘潭市文化局实施“百千工程”活
·湘潭市2009年“元宵灯会”和春节
·湘潭文化三十年
·美国东西方文化交流基金会来潭考
·色彩缤纷的湘潭槟榔文化
·湘潭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
·牛头岭又发掘3座战国古墓 出土文
·“白石杯”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启
·湘潭:建设创新文化,打造创新湘
·湘潭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服务中心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地区文化
  湘潭文化三十年
时间:2009-07-11
 

  三十年,是一个数字,三十年,是一段历史。三十年对于湘潭文化来说,有失落,有更替,有奋进,有新生,有艰难,有求索。三十年,也并不是一份久远的回忆,那其中的脉络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其中的感动还可以伸手触摸到,而那其中的上下求索精神还在随着时代而前行……

  锦桥,铭刻着湘潭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化史,而湘潭当代文化的历史,正踩在我们坚实的脚下,握在掌心,流淌在空气中…

 

  三十年:失落中的变迁

  湘潭花鼓戏演员表演《小姑贤》

    “湘潭的京剧现在被挤到了一个很逼仄的角落里,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城市曾经有过一个京剧团,也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城市里还有一群热爱京剧的人。现在湘潭京剧的发展,依靠的是我们这一群票友对京剧的无法割舍的情感,但我不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这一批老人都散去的时候,京剧的舞台是否还能存在。”在一次关于京剧文化的采访中,原湘潭市京剧团团长赵炳琪老师的一番话曾经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而今天,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湘潭文化的时候,我们依旧触摸到了这样一个失落的话题。
  1978年是一道风景线,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后两年的调整,被禁锢了十年的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这其中就包括戏剧、电影等。1977年恢复上演传统戏后,1978年湘潭传统戏演出进入高潮。地区湘剧团每天演出2至3场,有时达到4场,1980年演出732场,创历史最高记录;1978年,市花鼓戏剧团演出304场;1979,市歌舞剧演出284场;“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四旧”的民间皮影戏班得到恢复,部分艺人自发组团演出“四清”运动中被禁止的湘潭木偶戏;至1985年的7年中,湘潭先后接待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京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轻音乐团、上海歌剧院等50个团体至潭演出。
  然而,这种骤然而起的“戏剧热”只持续了3年左右,1981年,各团年演出场次普遍降至300场以下,京、歌剧下降速度更为突出,至1983年,城里基本上没有售票演出,剧团只能去一些偏远乡村演出。而这种窘迫的情景据文化局谭自然先生说:剧团为了生存,不但挤进歌舞剧团、花鼓戏舞台、话剧的行列,甚至,还闯入了黄梅戏的领地,用湘潭话加黄梅腔去讨得几个笑声。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时间观念,也改变了人们文化消费意识,戏剧这种慢节奏、程式化的表演,传统的保守的艺术观念,在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眼中已经与时代的快速发展脱节。此外,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也给戏剧演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985年,市直属专业剧团改革,撤销市京剧团,合并市花鼓戏一团、二团,狂热一时的戏剧在以后的发展中屡屡调整改革,却屡屡碰壁,只在这个城市里留下一个越来越陌生的背影。
  不同于戏剧的骤然热潮与快速冷却,电影在湘潭这三十年里的经历更为复杂。从脱落了几个字的红月亮电影院和只剩下一个标志的芙蓉影剧院到早已无迹可寻的百花电影院和人民电影院,从以往的国营模式到群艺电影院的民间资金经营,从几毛钱的票价到现在的30、50元的票价,电影的发展与变化铭刻着太多人的记忆。曾经,电影是这个城市的主流休闲方式。而1994年,湘潭影剧院、前进影剧院、基建营俱乐部等一批城区放映单位相继停机转产;2002年,城区正常放映的单位只剩下五个;2004年,人民电影院拍卖,胜利电影院停机与步步高商业集团联合开发胜利商业文化广场;2005年,湘潭影剧院整体转让,之后,红月亮电影院也停止放映,员工仅靠电影院场地出租维持生活。
  在时代经济的发展中,戏剧与电影的失落与变迁有其必然的一面,电视、其他娱乐设施的冲击使得这些在以往单调的生活中曾给以人们巨大的乐趣的娱乐休闲方式开始黯然失色,当剧场渐渐被人们淡忘的时候,也有一些对戏剧始终怀有热情的人们用他们最大的努力坚守着这些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已经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当电影已经变成一种奢华的消费,人们在追忆以往的那种低廉的热闹的时候,也为电影院所带来的高质量放映所折服。一些文化必然在发展中变迁,而这些变迁所带来的失落,那也是一笔宝贵的回忆的财富。

 

  三十年:改革中的新生
  白石广场的群众文化活动

  一个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最终要靠打造成一片宜居的群众文化,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能感受到文化的感染力。而湘潭改革开放三十年也在一步一步的摸索中让群众文化在这片土壤上逐渐盛开。1977年下半年,被禁锢多年的传统戏和前17年上映的电影重新开放,观看传统戏和电影成为当时主要的群众文化娱乐,境内很少有其他娱乐活动。1979年,湘潭开始试办公社重点文化站和集镇文化中心。1982年,湘潭境内建成重点文化站和集镇文化中心30个。1986年,恢复韶山区文化馆,使全市群众艺术、文化馆增至9个,有乡镇文化站113个,占乡镇总数74%,街道文化站19个,占街道总数90%。1991年,湘潭县文化馆、锦石乡文化站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馆、站。1993年,青山桥镇被命名为全省“文化艺术——民乐之乡”,岳塘、雨湖两区文化馆被授予“全国标准文化馆”称号,市艺术馆被评定为全省一级群众艺术馆。1996年群众文化依然充满生机,共举办全市性文化活动15次,区域性文化活动112次。1997年,文化部授予湘乡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湘潭县20多个部门联手启动建设107国道沿线6个乡镇“百里文化长廊”。2000年,雨湖区由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城区”。2004年,市群众文化馆恢复市群众艺术馆名称,并迁入白石公园东北角新馆,该年度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群众艺术馆,新馆在群众文化的开展中开始起到更重要与突出的作用。至2005年年底,全市5个县、区,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2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市、区)2个,有艺术(文化)馆6个,其中国家一级馆2个,国家二级馆2个,有乡镇、街道宣传文化站80个,其中9个建成全省“百强文化站”,1个镇被命名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4个乡镇被命名为“全省百优文化艺术之乡”。


  1986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改革、开放,文化事业不断走向多元化,群众文化开始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由单一的国家、集体办,转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由单纯的服务型,转变为服务与经营相结合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全市各艺术、文化馆开始发展多种文化产业,而艺术馆也在这个时候从以往的无偿辅导变为部分有偿培训,面向全社会招生,开办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多个门类的培训。1992年,在经过几年的尝试与摸索之后,市艺术馆把招收对象转向初中以下少年儿童,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对孩子进行艺术培训,并成立少儿艺术团,举办多种展览和评奖活动,让孩子们得到充分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盯准群众艺术的“摇篮”的做法不但使文化馆摆脱了经济上的危机,也使其成为湖南省最大的少儿艺术教育基地,同时也为全市培养了几万名有艺术爱好的少年儿童。
  群众艺术在立足农村的同时,也在城市产生了广场文化等一些重要的群众文化艺术。2004年,湘潭市在白石老人诞辰140周年之际建成白石广场,2005年12月东方红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白石广场和东方红广场建成开放以来,其开放式的舞台,社会的广泛参与,使得这两个广场在城市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广场文化风景。每天晚上,附近的居民自发来到广场上,把广场当成他们自己的舞台。这里是戏迷票友的舞台,是腰鼓队、秧歌队的天地,是业余合唱团、交谊舞和国标舞爱好者的世界,这里有飞翔的风筝、火爆的街舞、溜冰的少年、飘逸的拳剑……广场给这些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场所,而这些文化活动也在广场上形成了一道道多姿多彩的风景。

 

  三十年:艰难中的求索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禁锢了文化,也死死地禁锢了文化人,而改革开放在把经济作为改革的中心的同时,也为文化打开了枷锁,为文化人打开了一扇艺术的窗户。
但是,作为一个位于中部的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尚且不够发达的城市,这里依然有太多的约束让艺术无法展开翅膀。在湘潭这片远离文化中心的土地上,文化人要走出去是如何的艰难,这种突围是如何的艰辛,这里面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这些为着文学、艺术而不断追求、奋斗的文化人自己才清楚,冷暖自知!但对艺术的追求一直是坚持不懈的,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就在湘潭这片算不上肥沃的土壤上培养出了他们自己的艺术之花。
    1979年3月,翟禹钟、何立庠、罗海鸥、汪立仁合作的报告文学《彭大将军回故乡》获得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杨振文小说《福大接亲》和《灯光雪亮》分别在1981年和1986年的《人民文学》上发表,2000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印行《红叶方阵·杨振文卷》,跻身文学湘军方阵。而谷静1987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小说《愤愧》大胆地尝试围绕着“教育要改革”这一敏感的社会焦点问题,批判教育中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为教育改革推波助澜。著名美学家、文学评论家陈望衡称这篇小说写得大气深刻,用的是春秋笔法。1983年,湘潭诗歌创作进入空前活跃时期,旋梯、三色帆、新星、湘灵等诗社相继成立。楚荷自1986年于《湖南文学》发表过数篇小说之后,便潜心中长篇小说创作,2004年,中篇《拜托了,风儿》在《当代》问世,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接着他的另一部长篇《苦楝树》,又于2005年《当代》第二期头条隆重推出,并获《当代》2005年第2站拉力赛冠军。而杨华方在2007年出版的《毛泽东在一九二五年》以人性化的视角透视平民的毛泽东,出版后即得到了各界的好评,被认为是毛泽东传记文学新的突破,并荣获当年度毛泽东文学奖。


    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同样滋润着戏剧创作百花盛开。率先突出重围、冲破各种固有创作模式的是青年歌剧作家冯柏铭,他创作了描写中国革命第一位女工部长向警予革命斗争生活的《中原女烈》,这个剧本突破了文革以来‘高大全’、‘三突出’的创作模式。1985年,湘潭创作历史歌剧《深宫欲海》、花鼓戏《破铜烂铁》、《风流嫂子》等剧,这些剧目一经演出便震动省内外剧坛。《深宫欲海》在全国歌剧调演中,被专家们称为“中国歌剧的希望之光”,《文艺报》将该剧与中国歌剧院的《原野》并称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1987年,《破铜烂铁》的作者颜梅魁再创作大型历史湘剧《龙头杖下》,被专家们称为“湘剧的新生面”。颜梅魁与刘星宜合作的《筒车谣》以奇巧的构思成为湘潭戏剧的又一个奇峰突起。2001年颜梅魁创作的电影剧本《毛泽东在1925》获全国21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78年以后,湘潭美术、摄影也渐入佳境。1981年,彭长云作品《春水淙淙流》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太平洋地区摄影比赛,获三等奖,《春潮滚滚》获全国摄影艺术比赛一等奖。1979、1980年间,周宗岱等60余名作者的80多幅作品参加全省美展,1994年,周宗岱、黄苏民书画作品在日本展出。1989年有100余件艺术摄影作品入选全省、全国和国际摄影展览,并有30多件获得各种奖励,1992年,贺秋云、谢龙湘获“92湖南省摄影家十杰”称号,敖普安、康博文作品入选日本滋贺县劳动者美展。2000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潭采访录制陈小奇绘画艺术专题片。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心灵的追求,每一部作品都是对艺术的叩问和求索。三十年来,这些文化人积极地探索艺术形式,不断吸收外界的艺术养分,努力地从这片狭窄的天地间艰难地突围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文化人的艰难求索为湘潭谱写了一段追索的历史,同时也把湘潭这个名字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关闭页面]  
  上一篇:湘潭市农博园
  下一篇:湘潭市2009年“元宵灯会”和春节期间文化活动
  相关链接
·湘潭:建设创新文化,打造创新湘
·色彩缤纷的湘潭槟榔文化
·湘潭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
·湘潭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二)
·两岸学者:长株潭试验区建湘台文
·景点相互呼应 湘潭申报历史文化
·牛头岭又发掘3座战国古墓 出土文
·“白石杯”中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启
·美国东西方文化交流基金会来潭考
·湘潭市文化新闻出版工作暨伟人故
·湘潭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天下莲乡”湘潭将举办首届湘莲
·湘潭文化概况
·湘潭市2009年“元宵灯会”和春节
·湘潭文化三十年
·湘潭市农博园
·大型反腐倡廉方言话剧《豪赌迷程
·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 毛新宇
·湖南湘潭市召开宣传思想工作座谈
·湘潭市文化局实施“百千工程”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