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北京 > 整合传播

推荐资讯
热点资讯
《中国信息报》,具有
中国信息报社成立于1987年。1988
·《中国信息报》,具有带头作用,
·中华工商时报,提供全面独到权威
·北京日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内
·中国汽车报,具备丰富的媒体运作
·《中华读书报》,关注那些具有理
·《京华时报》,新闻份量最足、资
·《中国体育报》中国有无数体育爱
·中国青年报,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
·中国环境报,看报纸懂法律,人人
全程服务,名 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me@hotmail.com
  《中华读书报》,关注那些具有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的文学创作
 
时间:2009-09-18 

 


 

  《中华读书报》由新闻出版署、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1994年7月创刊以来以其高雅的文化品位、大量的读书出版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风格,在各界读者中受到好评,文章频繁被各报刊转载,是一张颇具影响的文学类报纸。


  《中华读书报》是一张以倡导正确的读书理念、发布前沿的图书信息、交流健康的阅读体验为基本宗旨的重要报纸,深受知识界和众多读书人的关注和欢迎。


  《中华读书报》每周三出版,对开20版。一版刊登文化新闻和书刊信息,二版谈发生在书里书外的事情,三版是家园副刊,四版为新书精彩片断摘录,五版新闻热点观察,六版刊载书评,七版为世界各地和港台澳信息,八版是为爱书人办的读者服务版。此外,还轮换刊出世界图书、科技视野、国际文化、时代文学、文史天地和好书俱乐部等多个专刊。同时,刊登新书广告和邮购信息。


  2008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


  年度十佳、百佳图书(10/100)的评选、推荐已成为本报一年一度的固定节目。


  这不是一个奖,仅是一个推荐。我们希望做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年度好书的备忘。


  中华读书报向以为读者推荐好书为己任,我们每月初均推出一个包含20种图书的好书榜单,全年汇总起来达200余种,这构成了我们年末遴选“10/100”的基础书目。编辑部同仁另外提名百余种图书,最终形成的备选书目约含300种图书。


  评选分为两轮:首先经讨论,推举出年度百佳;在此基础上,又经评议,择优十种。


  在此过程中,有争论,有妥协,某些图书的取舍带给我们痛苦,但总体而言,这仍是一年中最愉快的工作之一。


  选书的范围包括: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与往年一样,鉴于我们关注范围和评判能力有限,我们回避了工具书、实用类图书和大多数专业著作。


  我们的评选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在参考之列。今年的评选加大了原创作品的比例——本土学术和创作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10/100”不可能将2008年最优秀的图书一网打尽,失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好在,我们还邀请了十余位学者、书评人、媒体人从个人角度对一年的好书进行评述(第9-12版),当能向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的“书影2008”的形象。


  检视从本版到第7版的这份书目,可以感觉到,书界的2008,是沉甸甸的。为此,我们愿以普通爱书人的身份,与读者一道,向所有认真从事著译和出版工作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1、《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杨奎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88.00元


  这本洋洋70余万字的著作是杨天石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史”丛书的一卷,与其他各卷一起对内地学界国民党史的研究有重大的推进,也开创了国共关系史研究的一片新天地。在内地,已有的国共关系史的著作,至少在十几部以上,但所有这些研究都是从中共的角度出发的,所利用的史料也基本上都是中共方面的,很少利用国民党方面的史料,这样做对于呈现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两党关系史当然是不够的。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杨奎松大量参阅国民党方面的历史档案、重要人物的日记和回忆录,对涉及两党关系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均有论述,并屡有创获。如关于孙中山联共的初衷、皖南事变中双方的决策经过、“一二·一”惨案的复杂过程、四平战役的发生和意义等,均做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描述和分析,呈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及个人在历史中所发挥的影响。


  2、《浪漫主义的根源》


  [英]以赛亚·伯林著,亨利·哈代编,吕梁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18.00元


  本书根据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整理而成。伯林的讲述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通过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历史的梳理,伯林总结了浪漫主义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浪漫主义给予我们艺术自由的观念,以及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十八世纪曾盛行的、过度理性和极端科学主义的分析者今天仍在阐述的那些过于简单的观点,无法用来解释个人或人类的全部。浪漫主义还留给我们这样一个观念,对人类事务做出一个统一性回答可能是毁灭性的……”“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伯林以此断语结束演讲,再清晰不过地显示了其作为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真正关切所在。伯林的作品向以明达晓畅著称,他的演讲更是激情洋溢,充满摄人心魄的思想魅力。


  3、《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王明珂著,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一版,48.00元


  两年前,台湾学者王明珂的《华夏边缘与族群认同》一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简体字版,受到学界重视,并引发若干争论。《羌在汉藏之间》主要以他对川西羌族长期田野调查获得的丰富资料为依托,将其在前著中已初步阐明了的“族群边缘理论”铺陈得淋漓尽致。其从边缘看中心的研究视角,综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田野材料的研究方法,以主观认同取代客观标准作为厘定族群概念要素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已构成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个新范式(尽管还有待学界检验)。在书中,王明珂令人信服地梳理了商代生活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和陕西东部的羌人如何历经三千余年的飘移和演化而成为今天的羌族的,其对羌族“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揭示,对羌族村寨中“一截骂一截”、“毒药猫”等现象的解读,均具新意,值得品味。这本书的面世几乎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同时,而川西羌族的聚居地正是震灾肆虐的地区,汶川、北川、茂县、理县……这些如今在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名,一一出现在书中,格外刺目,思之令人唏嘘。


  4、《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张广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42.00元


  三卷本“张广达文集”今年得以出版,算是实现史学界及众多读史之人一览这位有着国际声誉的隋唐史、中西交通史学者的学术成就与历史观之概貌的愿望。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客观、严谨的治史态度令张广达的历史研究始终保持着不囿门户、不拘地域的开放视野。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是文集中相对重要的一本,收入张广达去国二十年来比照海外汉学、东方学研究,回望中国历史的多篇重要文章——关乎学术史、学人忆评、学术专著评论,书末《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更以自述姿态畅叙其求学、读史、治学往事、心得,是书中前述学术文章的必要补充。通过他对西方汉学、东方学的代表人物与典型成就的观察与解读,为当下国内史学界了解上述领域的国际学术生态、研究走向提供了难得的启示。


  5、《他乡之税:一个乡镇的三十年,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


  田毅、赵旭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49.00元


  一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性”。在长达8年的调研中,本书的两位作者访问了两百余人,包括农民、乡村干部、买卖人和企业管理者、职工等,聆听他们讲述一个个细小而鲜活的故事;他们还获得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基层干部20多年的工作日记,有乡镇政府30年间的文件档案,有普通百姓记录收支的账本,等等……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原出小镇30年来财政史的一幅画卷,向我们呈现了一部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史和基层政治运作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30年来,改革怎样改变着基层政权,改变着农民,改变着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变着政府和农民的关系……30年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30年前,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取得突破。在今天,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并期待着新的突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我们需要对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形有更细致入微的体察,就此而言,《他乡之税》这样扎实、沉潜的写作值得喝彩。


  6、《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


  牛汉口述,何启治、李晋西编撰,三联书店2008年7月第一版,29.00元


  两年前三联书店推出何兆武先生口述《上学记》获如潮好评,牛汉这本同为口述作品,不但篇幅超出10万余字,内容丰富,且坦诚、直率的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伤疤深处”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真实的隐秘”。《上学记》主要写解放前的事情,《我仍在苦苦跋涉》更多的看点却是1949年之后,其中谈“胡风集团”就有3章,对周扬、冯雪峰、丁玲、艾青、何其芳、萧乾乃至顾城都有鲜活描绘,且有褒有贬,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文学史上这些重要人物,不无帮助。此书亦展现了一个个性鲜明、风骨独具的传主形象:他遭遇的一次次磨难,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他“从不背叛”的誓言……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口述史不等于严格的历史,个人自述也不能视为论定之言,但就当代史而言,像牛汉这样直面历史、直言不讳的讲述不是过多,而是太少——这位1980年代《新文学史料》杂志的主编,在卸任20年后,以这种方式为文学史料的工作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7、《我是我的神》(上、下)


  邓一光著,北京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69.00元


  这是一部元气充沛、阳刚恣肆的史诗性作品,当然这与该书厚厚两大本的超长篇幅无关。事实上,篇幅至少成为众多读者与此擦肩而过的理由之一。历经一年的沉淀,《我是我的神》在收成本就平平的中国原创长篇小说田地里愈显丰硕,它有如为在文坛踯躅若干年的邓一光“卷土重来”张起的旗帜。


  一切皆因乌力图古拉在武汉解放那年的祝捷大会上邂逅萨努娅而起。成吉思汗的后人,加之军旅的淬炼,赋予主人公鲜明到张扬的个性,他长长一生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势必在历史的几番巨变中被映衬得犹为浪漫、悲怆。贯穿全书的浪漫四溢的英雄主义激情似是邓一光作品的招牌,不同的是这一回的浪漫、英雄主义更为有备而来,伴随作者投射在文字中深切的个人情怀、对父辈的复杂情感,他“找到了写作可以通过的缝隙,凭此深入到人物的灵魂”(邓一光语)。


  8、《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


  叶圣陶、叶至善写,叶小沫、叶永和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80.00元


  三年多,近五百封,七十万字。这些乍一看彼此无关的数字构成《干校家书》最基本的架构,而那三年是距今不算遥远又恍若隔世的“特殊年代”,如此频密、绵长的书信两端则是叶圣陶叶至善父子。隔着近四十载的光阴循这些书信的脉络往回看,家国忧患、亲情冷暖、世态炎凉,彼时彼刻叶氏父子的内心起伏好像温度犹存。


  由于这些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字在写作伊始是一对父子间传递感情、交流思想的载体,不带丝毫“表演性”,事无巨细、琐碎而温暖,其所记录的时代片段与历史细节反而远较很多正襟危坐的历史文字更加扎实、可信;他们的特定文化身份又使得哪怕父子间家常、私人的纸上对话也会夹带大量无心插柳的人物、事件、观点信息,这些今日看来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9、《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


  张维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45.00元


  该书主旨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改革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给出一个解释,二是对改革的前景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言。在观点方面,10位经济学家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和冲突,但观察的视角却也不尽相同。例如,钱颖一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中国奇迹”的成因,陈志武将改革开放这30年放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年的长时段里予以考察,周其仁、张维迎分别从产权和收入分配的角度考察改革30年的得失,等等。这并不是一本单纯“向后看”的书,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向前看,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下存在的问题,就不免忧心忡忡:首先,他们担心的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坚持(“现在,社会上又开始蔓延着如此强烈的反市场倾向,这种倾向如果更多地演变为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就会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张维迎);其次,他们不知道最终建立的是否是他们期待的那种市场经济(“建立了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一了百了,现实迫使我们思考:市场经济是不是也有好坏之分?”——吴敬琏)。书中内容属于漫谈性质,谈不上多么系统,但信息量密集,谈论的问题亦很重要,值得一读。


  10、《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德]顾彬著,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58.00元


  没有哪一部历史著作是全然客观的,文学史的写作更是如此,但像本书这样具有如此鲜明个人色彩的文学史著作,却也并不多见。所谓个人色彩,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意识与叙事结构上,他的书写不是文学史材料的堆砌,而是整合在一个较为严整的文学史框架中;他使我们在熟悉的领域发现陌生,获得启迪。关于新文学的发生,顾彬看得很清楚:从身体的病态,延伸到整个民族的病态,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关切和表达的核心。在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的分析中,这一理论框架显示了极强的解释力。顾彬说他不愿意用“不厌其详地罗列许多姓名”的方式讲述文学史,他是对的。但不可避免地,作家论还是在书中占了相当比例。他对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以及沈从文、萧红等的评价和分析都深具学术依据和说服力,但对更多的作家则是一掠而过,显得浮皮潦草。顾彬对1949年以后的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谈论较少,对莫言、王安忆等人的评价也不怎么令人信服,这使得全书显得有些虎头蛇尾。顾彬认为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们缺少的是“应有的(时间上的)距离”,无疑,这话用在他身上也是恰当的。


  2007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


  (按书名音序排列)


  又到一年“盘点”时,本报循惯例推出“10/100”年度图书。


  这不是一个奖,仅是一个推荐。我们希望做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年度好书的备忘录。我们愿意藉此和读者一道重温年内那些曾让我们感受到思想愉悦、心灵


  震撼的作品,也给那些在出版之初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好书一个重新被发掘的机会。


  这“10/100”种图书,系读书报编辑部投票选出。有约300种图书被提名,经评议和票选,产生出年度100佳,在此基础上,又经讨论和票选,择优10种。评选过程漫长,争论时有发生,某些图书的取舍带给我们痛苦,但对编辑部同仁来说,这仍然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项工作。


  中华读书报一直以向读者推荐好书为己任,去年初创办“书评周刊”,更进一步加大了书评工作的力度。“书评周刊”每月初还以“推荐榜”的形式及时汇总优秀图书,这也构成了遴选“10/100”的基础书目。欣慰的是,评选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入选图书我们曾做过重头评论。


  选书的范围是: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少量已经绝版的重印书亦有入选(如《银元时代生活史》)。限于我们的视野与认知水平,我们回避了工具书、实用类图书和大多数专业著作。


  我们选书的标准并不复杂: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读者口碑亦是一项参考因素。我们并不愿盲目追随时尚和流行。我们更加关注那些直面现实问题,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更加关注那些其影响能够辐射到其他学科乃至一般公众的学术文化著作;更加……


  我们的推荐远不能将2007年最优秀的图书一网打尽,失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好在,我们还邀请了21位学者、书评人、媒体人从个人角度对一年的好书进行评述(第9-16版),当能向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的“书影2007”。


  检视从本版到第7版的这份书目,可以感觉到,即将过去的这一年,读书人的背囊是沉甸甸的。为此,我们愿以普通爱书人的身份,与读者一道,向所有认真从事著译和出版工作的人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1 《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著,钟志清译,译林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35.00元


  20世纪上半叶,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推动、复兴的希伯来文化的助燃以及反犹主义浪潮的威逼下,欧亚大陆的犹太人纷纷踏上还乡之路,发愿在地中海以东的那一小块土地上结束千年以来无家可归的生活。他们心知这是又一次背井离乡,等待他们的是贫困、猜忌、孤立,以及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住民前景难测的矛盾。阿摩司·奥兹的祖上便是这大迁徙队伍的一员,这些来自敖德萨、立陶宛、阿塞拜疆等地的东欧犹太人回到旧约中许给他们的家园,然后共同完成了白手起家的壮举。奥兹写尽了他们的勤勉好学和互助精神,写尽了他们与不同族裔的乡邻杂居过程中尝到的甘苦辛酸,写尽了他们在建国前后经历的巨大的心理震荡。在另一边,以奥兹母亲为代表的女性扮演着奥兹小说中一贯的角色:缄默、隐忍,为了维持大局而强作欢颜,甘愿一个人被创伤记忆和破裂的情感一点点吞噬。奥兹最终用让故事结束于黑暗的方式,向他爱过的人和这个被他爱了一辈子的民族和国家献上至诚的感激。


  2 《陈旧人物》


  叶兆言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19.00元


  说是陈旧人物,却是清末民初的一群特立独行的人物。用叶兆言自己的话来说,“回顾五四时代的人物,总忍不住感叹,怎么都那么厉害,通今博古,要什么有什么。那一代人喊断裂,手上多少有些断裂的本钱,是看透了旧的把戏,不像今天的人,肚子空空,声嘶力竭地要断裂,至于真想断裂什么,心里一点谱也没有”。叶兆言是品评人物的高手,他无意去追求“绯闻”式的细枝末节,而是竭力捕捉人物的意蕴,品味人物身上所散发着的独特的文化味道。他用个人的眼光、温和的口气、品评的笔调写了27个旧时文人,他们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文化人物,上自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风云人物,下至苏青、张爱玲等江南才女,既有林琴南、闻一多、朱自清、吕叔湘等文学大家,又有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坛巨匠。特殊的家世使叶兆言离这些陈旧人物很近,他记述这些人物的文字,仿佛是谈论老邻居一般随意散漫,断然没有作秀般的怀念、致敬或叩拜,透露出日常的亲切感。这怕也是《陈旧人物》与其他一般性关于纪念五四人物的传记、揭秘文字的最大不同吧。


  3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曹乃谦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24.00元


  作者以朴素自然的笔法原生态地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本质:贫穷、闭塞、卑微甚至荒谬,纯朴而又充满诗意。在大量方言俚语和近乎口语般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在小说所展示的一幅幅远离当下令人惊悸战栗的生活场景中,在被本能折磨驱使的人性深处,在充满绝望的凄婉的要饭调的旋律中,满含着作者的悲悯情怀。即便我们不去理会包括马悦然在内的众多名家的评价,最少也能发现这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小说。语言的极简约、极含蓄,中国传统小说技法白描的自如运用,中国美学风格意境的自然营造,无处不体现出一幅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文学生产越来越市场化和快餐化,在所谓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虚情假意的爱情和廉价泪水,都市的灯红酒绿,职场官场的尔虞我诈的场景的浮躁和喧嚣中,这部小说和作者沉静、安然、非职业,宠辱不惊不为外物所动的写作姿态无疑是一个卓异的存在。


  4 《定西孤儿院纪事》


  杨显惠著,花城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25.00元


  这部作品连同作者杨显惠,在众声喧哗的当今文坛多少有些寂寞。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难得的勇气,用质朴的语言与简单的结构,淡化文学的形式感,重拾文字背后发掘人性的深度,平静讲述着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甘肃定西地区因饥饿而发生的故事。随着时间推移,这本书势必显现出越来越坚韧的力量。为写此书,杨显惠曾走访多位当年在定西孤儿院生活过的“孩子”和老师,从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中凝练出书中的22个短篇小说。真实是该书最闪亮的特质,具体的人物和详尽的细节用小说平铺直叙,令该书始终保持着对历史对人性的清醒、自省姿态,更因故事主角多为孩子而动人心魄。诚如作者所言,“我想写不走样的作品,要真实,即使是写小说,细节也要逼真”。文学在这里只是承载那些残酷往事的容器,不矫情不评判,留给读者巨大的回味空间,以及对历史的深切反思。


  5 《高兴》


  贾平凹著,作家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一版,29.00元


  贾平凹在《高兴》中,刻画了心怀各自梦想来到西安城的农民刘高兴和同乡,他们小心翼翼游走在边缘,选择拾垃圾为生。然而,历经众多磨难和欺骗,结局如此“无情”,未来悬而未决……作品开篇便是想要背着同乡尸体还乡的刘高兴在火车站被警方发现的情节,这足以消解掉作品中主人公城市拾荒生涯的所有悬念。从肉体的死亡到精神的无解,那些在城市里拾垃圾的农民工命运,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作者为写这部长篇,多次走进西安城区边缘那些街道深处的农民工拾荒者的住处,跟他们聊天,一块抽烟一块喝苞谷稀饭,用于写作的素材渐渐丰满。借助具体而生活化的叙述以及真切的细节刻画,作者让笔下人物血肉鲜活。成千上万的农民为今天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虽然主流如贾平凹这样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也难免力量有限,但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把问题提炼出来,传达出去总是不坏的办法,或许,文学的一大意义正在于敢于担当。


  6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


  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35.00元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中国企业的崛起在其中占据了极重的分量。但一直以来,还没有一部书籍对30年来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历史做出整体性的描述和解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空白。本书为上卷,记载了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本书通过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手法,将人物和事件放在国际、国内政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构成的大背景中加以描述。书中不仅反映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过程,指出了中国企业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密切关系,对这一巨大变革中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乃至具体个人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与痛苦亦有所记录。但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里所感慨的,目前中国企业研究还十分薄弱,“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这本书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其文学化的写作手法虽然令人心襟激荡,但是否适用于对一段重大历史的严肃、客观的记录,还存在很多争论。


  7 《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第一版,48.00元


  《丧家狗》以一个惹眼的、有争议的书名展开了对《论语》的解读。李零的读法是:第一,逐字逐句的文本注解;第二,以人物为线索读,是为纵读;第三,以概念为线索读,是为横读;最引人注意的也许是第四,即从《论语》出发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由此获得的结论是:“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六经皆史,李零以历史的眼光、训诂的技术来读《论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本来面貌的《论语》,这是本书的基本意义。李零之文,颇有魏晋古风,直抒胸臆,自然通脱,读来极为畅快。与此同时,这位“胸中垒块”的学者,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题发挥,对一些社会现象(尤其是学术风气和教育体制)进行一针见血的批评,《丧家狗》亦有此风,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批判精神。在传统热的大背景下,《丧家狗》是一个独特而值得重视的存在,至于其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的意义如何,也许还需要时间来做结论。


  8 《我的精神自传》


  钱理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35.00元


  钱理群的思想,通过北京大学和其他学校的课堂辐射出去,影响了整个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中国青年。他的专著出版很晚,但他的鲁迅观、周作人观、中国知识分子观以及现代文学史观,早已成为一代学子的精神财富。他给予青年的则一团熊熊燃烧的火一般的启蒙精神。他的启蒙不是大鸣大放大批判,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和言说,他思想的感人程度是既深且远的。《我的精神自传》既是一部个性化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


  9 《星火燎原·未刊稿》(第1~10集)


  徐向前、粟裕等著,解放军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早在1956年8月,为迎接1957年建军30周年,总政治部在全国发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为题的征文活动,后收到征文万余篇,后精选、汇编为《星火燎原》丛书,成为红色经典。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留下了大批未刊用的稿件,这套书即为这些稿件的汇集。在编辑过程中,出版社在较短时间内尽最大努力作了精心编辑,会同军史专家对文稿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战役、战斗认真作了审核,并增设了作者简介、作者照片及相关链接、历史图片和编辑部档案缩影。本套书兼具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尤其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读物。


  10 《《读书》精选(1996-2005)》


  《读书》杂志编,三联书店


  2007年5月第一版


  这套丛书是从《读书》杂志近10年(1996-2005)发表的文章中,按主题编选出的6本文集,包括《改革:反思与推进》、《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逼视的眼神》、《亚洲的病理》、《不仅为了纪念》、《〈读书〉现场》。最近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处于分化组合的过程中,观点纷呈,争论迭出。在这个剧烈转变和复杂的大时代,《读书》作为知识界的知名刊物,持续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力图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变迁作出深入的思考。这套书集中了《读书》十年的重要话题,突出了对社会巨变的回应、对国际事件的呼应和对新锐思想的共鸣,既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同时在思考中坚守宽广的人文关怀。总体而言,“《读书》精选(1996-2005)”为那10年间的中国知识界留下了一份记录,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真诚的思想探索,重建文化自觉的努力。

 

      推荐此类文章】 【我要推荐给好友】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篇:《京华时报》,新闻份量最足、资讯最多、时效最强的主流报纸之一
    下一篇:北京日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内容广泛、新颖、时效性强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