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加强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的文化需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项“文化工程”,令代表委员们倍感欣喜。
代表委员们表示,加强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要让走进文化场馆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观点】范迪安委员: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指数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指数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文化的普及程度。从政府角度说,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是否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首先要看文化的普及程度有多高,从社会成员的角度说,文化是否成为整个生活的必需品以及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当文化真正惠及社会,惠民利民的效应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3月10日,上海免费开放4家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一天之内,仅上海博物馆就迎来近6000名观众。而在此之前,北京、天津、浙江等地部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也同样迎来了成倍的观众。“观众人数猛增的现象,说明广大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是多么渴望。”朱国萍代表说,“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深得民心。”
“优秀的文化产品总是为社会成员所需求,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构筑更宽广的平台,提供文化含量更高的精神食粮。”范迪安委员谈到,“现在人们往往通过‘三屏图像’欣赏视觉造型艺术,即上班看电脑屏幕,下班看电视屏幕,平时看手机屏幕。虽然屏幕图像也提供了知识和美感,但这是与进博物馆美术馆面对原作欣赏艺术品、与艺术品进行‘对晤’所不能同日而语的。”范迪安委员说,“文化建设的成果要惠及人民,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城市景观,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又向前推进一大步。”
据悉,今年,中央财政将拿出2亿元,支持全国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对此,许多代表委员评价说,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真正把文化作为民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政府的责任担当了起来。
“孩子应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滋养”
【观点】茅威涛代表:如果连文化艺术储备都缺失了,一个民族还有什么竞争力?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熏陶,从浮躁的“造星”、“一夜成名”的气氛中走出来,就应重导向、重气韵、重滋养,让他们真正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美。
叶惠贤代表谈到,现在的孩子接受“快餐式”文化多,接受传统文化少。问及他们心中的榜样或偶像,许多孩子会回答是“超女”、“好男儿”,或者是谢霆锋、张柏芝。“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梅兰芳、周信芳等,也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王晓栋委员也有同感。“很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这种缺失导致年轻人‘有知识没文化’。”王晓栋委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相关内容纳入课堂教育,让孩子边学习边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经费作保障。”段惠军委员建议,成立政府专项发展基金,对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在出版、发行上给予扶持;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成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科研机构。同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李延声、洪梅香等委员建议,还要重视文化的民族性和原创性。国家应制订相应政策和法律,保护、扶持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并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原创性。
严诚忠代表举例谈到,上海的金山农民画是一项传统文化,但通过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作品远销海内外,还被各大美术馆、艺术院收藏。对此,姚懿洲代表建议,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机制创新,在吸引人才、开拓市场等方面需要更多好机制、新举措。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继续绽放绚烂光彩。
“公共文化服务要逐渐均等化”
【观点】郑晓幸代表: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政府要围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在均等化、基础化等方面加大力度,重心下移,关注农村,关注基层。
“文化落后的城市,是一座缺少灵魂支撑的城市。”许多代表委员指出,一座城市除了要有大剧院、大影院外,还应把社区文化服务这块“蛋糕”做厚。
蔡达峰委员建议,应该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从资金、政策、制度上加以推动。除了要为社区购买文化服务外,还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
除了做厚社区文化服务“蛋糕”外,还应做大农村文化服务“蛋糕”。有关数据显示,全国3.8万余个乡镇中仍有5800多个乡镇没有文化站,许多乡镇文化宫、影剧院、书场等已相当陈旧,基本丧失服务功能。“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代表委员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稀缺。
对此,李修松代表建议,制订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基本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制度,提高国家投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比例。“欠发达地区应该实行‘文化低保’,让农民也能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不论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都应和教育、医疗一样,逐渐做到均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