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研究    社会沿革    政治前沿    经济观察    法制空间    哲学思辨    文化视角
特别关注    高层声音    新语新论    理论经典    研究机构    推荐学者    专家言论
特色总网 > 思想理论 > 文化视角 >
推荐资讯
·打造分销平台+上市产业集群 红
·商权支付“出口安全”:全民持股
·关于发布商权支付区域独家代理业
·攻城略地 跨界争霸 商权支付渠
·商品到商权的一小步, 带来了人
·商品商权,万年一跃,你我同心,
·尹蔚民:中国将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温家宝在天津考察纪实:把滨海新
·我国拟立法加强医疗器械管理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
·文化部十项举措反腐倡廉 查干部
特色推进
如何使用工
编者按: 消费8万送20万 ,20万
[更多]
[相关新闻]如何使用工具实现零
[未命名栏]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往期回顾]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人物简介]零成本赚一亿(千万
[相关新闻]百家党政媒体与政府
[经典语录]会员如何通过6个步
[经典语录]教程:消费者如何领
扬名系统:全程服务,名动九州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进入特色扬名系统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本土科普读物:多是健康生活类 专攻油盐酱醋?
时间:2009-09-30 
今年上海书展特设了“科普读书日”,但到展区一看,满眼是营养菜谱、育儿问答、养生宝典……

本土科普读物专攻油盐酱醋?

薯片、花生、妙脆角、面包圈和苹果,出现在科普杂志里会是什么角色?讲解“健康饮食”或者“营养均衡”?最近一期《环球科学》,将这5样吃的东西放到一起,模拟宇宙形状模型,解释“时空维度”研究的新假说。

顶尖科技的深度解读+时尚亮丽的包装,引进版科普杂志呈现着“酷科学”。但这股“热风”似乎并未吹拂到本土的科普图书,其创作和出版几近“冰点”。今年的上海书展特设了一个“科普读书日”,但到展区一看,满眼是营养菜谱、育儿问答、养生宝典,科技前沿的新发现新进展差不多全被“油盐酱醋”挤出了书页。新锐科普作家称,科普不能只是“生活百科”,而要让大众暂时跳离现实世界,放远目光、放开想象,得到智慧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时尚科学”,新锐科普穿起时装

《十万个为什么》和《奥秘》,曾是国内科普领域的“领军”读物。小学、中学时代,几乎人人捧读“为什么”,每个月等着《奥秘》讲神秘故事,这是很多“70后”记忆中关于科普的第一印象。如今,国内科普图书的现状又如何呢?

“制作上半年国内科普图书排行榜时,只收集到了20多本书;排行榜上列前8位的,还都是引进版。”科普社团“科学松鼠会”,目前在国内小有名气,它的创办者、科普作家姬十三告诉记者,眼下本土的科普图书其实多是健康生活类的,且干脆以此为名号,因此能吸引读者;看看书架上,有几本书的“上架建议”写着“科普”?姬十三说:“科普不是没有读者,本土科普图书止步‘生活百科’留出了空缺,科普杂志借助‘时尚科学’越来越热。”

科普杂志如今已在白领阅读中撬走了一块市场,成为和旅游、地理、计算机技术等平起平坐的杂志新锐。脱胎于欧洲发行量最大科普期刊的《新发现》,美国读者文摘推出的中文版《普知》,和意大利合作的《Newton科学世界》,有《科学美国人》血统的《环球科学》……科普读物迷随口就能报出10余种“引进版”科学杂志。而《Discovery》等原版科普,也是许多大学生的最爱。

看看它们的目录,会发现科学其实可以被描绘得很时尚很好玩。世界顶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非主流”科学怪人的博文,都在这些杂志中有一席之地。齿轮状麦田怪圈,解出小数点后8位圆周率;从娱乐大片中的“霸王如狗”,说到恐龙行为学研究;还编出了H1N1流感病毒的“家谱”。最近一期《环球科学》中《5种零食揭示宇宙形状》一文,复杂的宇宙新模型被“拆解”成流行零食:反向弯曲的薯片、非均衡膨胀的花生、冷热不均的妙脆角、多维的面包圈、有凹有凸的苹果。就算不能完全理解,“食物理论物理”也让“馋嘴”尝到了一点科学的味道。

“深度科普”,科学也有距离美感

新锐科普将“科技前沿”做成“时尚前线”,本土科普图书却转型“生活百科”。“想要复兴本土科普图书,需要更多行家参与。”上海科技出版社的朱礼龙告诉记者,海外顶尖科技实验室做科普的理念和形式值得我们学习,“酷科学”时尚包装下的“深度”,能让科普拥有更高人气。

但“更多行家”从哪里来?目前国内活跃的科普作者大约只有200位,一个月总共创作50至100篇文稿。科普创作群体不仅规模萎缩,知识结构也日趋陈旧。曾有人形象地打比方:“老作者全身都是铁,能打几颗钉子?而且,再锋利的钉子也会生锈。”海外的科普主力,直接来自实验室和大学。不少在一线领军的研究者,将科普创作也当作日常工作之一,甚至有指标考核。知名的科普书刊编辑部,则大多由科技专业的博士组成。“高深渊博”的内容,会不会让读者不知所云?恰恰相反,海外畅销的科普作品,往往以深度取胜。霍金的《时间简史》,单看“黑洞悖论”、“信息应守恒”等名词就让人如坠云雾,却以40多种文字数千万册的总销量,开创了“看不懂也有收获”的科普阅读新模式。“深度科普”的距离美感,好似魅力无穷的黑洞,诱惑着读者作深度探求。

“深度科普”会否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海外一些出版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会聘请记者和编辑给科学家上课,告诉他们普通读者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有时要经过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双重审核。最终,读者看到的科普文章,专业而不艰涩。

“探索和求知的精神满足,是科普之于读者的‘终极意义’。”姬十三说,科普不仅是“生活百科”,不仅是新知介绍,更是仰望星空,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的哲学追问。上海书展科普专区里,从英国DK大百科引进的《人体》图册,一天卖出几十册,是不少本土版“生活百科”的数倍。它没有一句健康提示,也没有一行保健指南,却让每个人在复杂的“自我”面前,心生敬畏。我们努力了解身外的世界,可对人体自身又有多少了解?“酷科学”科普引发的哲学思考,或许能让人更接近科学的意义。(记者 王磊)

    很好,点击支持一下!】 【共0人支持】 【我要推荐给好友】 【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上一篇: 温儒敏:鲁迅仍然是语文教材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
    下一篇: 国学书内容大同小异 专家:少点跟风多点引导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