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
人事档案存放乱象频出 代表建议建全国统一档案库
|
|
时间:2009-06-16
|
|
眼下,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正走向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成了流动人员。与传统用人制度不同,用人单位似乎不太看重流动人员的个人档案,而许多流动人员对自己的档案也是懵懵懂懂。许多大学毕业生可能还意识不到,档案会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A流动人员:轻视档案较为普遍因为个人档案的问题,王四海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遇到了麻烦。2004年,王四海从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但户口和档案留在了学校。2008年4月,通过了司法考试的王四海向北京市律协提出实习申请。但北京市律协要求其提供存档证明。王四海赶回学校发现,毕业四年了,所幸他的档案还在。学校不再保留,于是他拿回了档案。但接下来的存档经历,让王四海左右为难。为防止公有制单位人员从事兼职律师,北京市律协规定申请人档案应存放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由于工作单位没有在北京地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委托集体存档,按照《北京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办法》,非北京户口的流动人员不能向北京区域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申请个人委托代理。王四海只能将档案拿回老家存档。然而,因为过了“应届毕业生两年内报到”的时限,老家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拒绝接收他的档案。就这样,王四海的个人档案没了去处,律师执业证也无法申请。与王四海不同,湖北省荆州市张先生经历的是另一种尴尬。从1995年开始,他的档案就放在自己家中,他告诉记者:“档案打着封条,一直没敢拆,听说拆了就失效了。”据张先生介绍,1995年,他从荆州市财贸学校毕业,由于自己一直在私营企业上班,“户口和档案(单位)都不看,也不管”,于是档案就一直自己拿着。张先生还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同学也将档案存放在家,1998年的那场洪灾,装档案的木箱被洪水冲走了。一组2008年公开报道显示的数据:北京市高校京外生源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滞留学校的达到2万余名,其中超过政策规定两年期限的达到9000余人,有3800人甚至超过了6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邓绍兴告诉记者,很多流动人员在完成向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存档手续后就失去了踪影,时间长的有10年不曾露脸。他手上还有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北京市各人才市场‘死档’数量占存档总数的20%,青岛市是5%,成都市为30%……而全国人大代表吴自祥则提到,截至2007年初,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代管的三四百万份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被主人抛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