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地区特色 > 北京 > 风土人情

推荐资讯
热点资讯
涮锅子,怎么都吃不腻
涮锅子实际上就是火锅,但老北京
·涮锅子,怎么都吃不腻的小吃,小
·北京九龙游乐园,是一家具有美国
·九华山具特色的是温泉矿物泥,对
·花钹大鼓 是我国民间儿童舞蹈中
·明十三陵,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
·北京的庙会,庙会上的趣闻遗事也
·老北京的一些规矩,不失乐趣,乐
·银山塔林,造型挺拔精细,是我国
·京腔京韵,品北京话,品北京人,
全程服务,名 动九州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me@hotmail.com
  昌平特色文化,悠远流长,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卫星城建设的影响重大
 
时间:2009-10-07 

  一、昌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昌平区地处北京市西北部,距北京市区33公里,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是首都北京的休闲旅游胜地。1984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之一,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新时期,昌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1、北京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昌平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昌平城市功能的增强,昌平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担负起为首都特色服务、承担部分首都城市功能的职责。主要体现在:(1)分担城区的居住功能;(2)分担城市的生产功能;(3)分担首都的政治功能和国际功能。

 

  2、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扩展,使昌平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昌平由于有八达岭高速、京昌、汤立公路等,以及正在建设的城市铁路等交通设施,使昌平的区位条件更趋优越,兼有丰厚的特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昌平正在成为北京的产业、人口及城市功能转移的首选之区。

 

  3、“奥运”服务区的确定,将对昌平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昌平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旅游服务区,使昌平围绕经济、生态、体育、特色文化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开辟大众化休闲度假区,向集观光、娱乐、特色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高级休闲文化区方向发展成为可能。全区经济将在旅游市场的带动下上一个新台阶,文教、科技、交通、建筑、金融等领域都将联动发展。

 

  二、昌平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首先要对促进昌平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我们通过对京郊10个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指标的评价,做出对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排名,昌平居京郊10个区县的第3名。通过对郊区10个区县的资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昌平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

 

  昌平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其中既有历史延续的传统文化,又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文化。

 

  (1)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物遗存来看,北京市共有区县以上各类文物保护单位986处,居前三位的是东城区、西城区和昌平区。

 

  (2)现代科技文化。昌平聚集了中国政法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分校等14所不同类型的大专院校,高校的集中优势是其它郊县望尘莫及的;不同等级的各类科研机构达113个,科研培训基地49个,技术人员密度达到411人/万人,科技和智力资源十分丰富。

 

  2、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优势

 

  昌平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0%,在良好自然植被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三陵水库、蟒山、沟崖、碓臼峪、白虎涧、双龙山、白羊沟和大杨山八大自然风景区。作为京北生态屏障,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3、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优势

 

  在交通位置上,昌平境内有京包、京承、大秦等铁路穿过;京昌、京张高速路、京张公路、汤立公路纵贯南北,昌平---怀柔、顺义---沙河公路横贯东西,构成了井字型公路骨架,公路密度1.1KM/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市郊区平均水平;从市中心通向昌平卫星城的城市铁路即将兴建。昌平境内与周边交通的联结,构筑了境内、市区、周边、国内、国际十分畅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综上所述,昌平经济发展的优势是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形成的社会基础是昌平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文化是昌平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三、昌平的文化定位

 

  1、昌平文化定位的基本原则

 

  我们从三点出发,研究昌平的文化定位:(1)从较宽广的领域去理解昌平的文化定位,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去研究;(2)从北京与昌平的关系去看待昌平的文化定位,找准昌平在首都经济中的位置和功能;(3)从昌平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进行文化定位,为把昌平建成“投资创业、旅游休闲、生活居住”三个首选之区提供依据。

 

  具体概括为五项原则:综合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独特性原则、继承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

 

  2、昌平文化定位的表述

 

  通过对昌平文化资源的研究,我们把昌平的地域文化概括为由关山文化、明优文化和现代科教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燕平文化”。

 

  (1)“燕平文化”释意

 

  第一,唐末五代时,昌平称“燕平”,今用此名,含有燕山和昌平大地的寓意,昭示昌平历史的久远;

 

  第二,明代将昌平境内的风景名胜定为“燕平八景”,“燕平八景”涵盖了昌平现有的居庸关、十三陵等主要旅游景点,是昌平人文资源的荟萃;

 

  第三,明代在今昌平城内建有一座书院,弘扬儒学。清朝乾隆年间命名为“燕平书院”,可以认为是昌平发展科技教育产业的历史依据。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建议将昌平文化定名为“燕平文化”。

 

  (2)“燕平文化”的构成

 

  “燕平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关山文化、明优文化和现代科教与品牌文化。她的性质是:以明优文化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现代科技、教育发展为中心,以“三个首选之区”为表征的现代昌平文化。

 

  3、昌平文化定位的内涵

 

  “燕平文化”的内涵由哲学内涵、政治内涵、经济内涵、社会内涵和生活内涵五部分组成。

 

  四、昌平文化定位对昌平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昌平的文化底蕴对昌平过去的经济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今后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在1992年制定的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将昌平定为高教、科研、旅游为主的卫星城,昌平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进行文化和科技产业的创业;90年代昌平提出“科教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昌平以文化为基础的产业巩固提高,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世纪初, 昌平区委、区政府提出“三个首选之区”,昌平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并与奥运旅游服务接轨。昌平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证明了昌平文化底蕴的巨大作用。

 

  今后,昌平的文化底蕴---“燕平文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昌平的区域经济发展:

 

  1、旅游业

 

  昌平的旅游业,在“燕平文化”的影响下,要向大众化休闲度假区的方向发展,集观光、娱乐、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进行多功能综合开发,推出一系列经营项目,这些无疑将会推动昌平区域经济的发展。

 

  (1)以增加旅游收入为中心

 

  2002年北京市旅游业的游客总数约为1亿人次,收入达到了1132亿元人民币,而昌平的旅游人数为1375.6万人次,为全市的13.7%,收入8.8亿元人民币,约为全市的0.8%。预计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2008年的游客总数将达到近1.7亿人次,2008年旅游创汇可达77.33亿美元左右,加上国内的旅游收入,总收入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如果昌平仅仅保持目前的比重,也有20亿元人民币。如果能够提高到5%,就是100亿元人民币。所以,增加旅游收入是未来5年的工作重心。

 

  (2)以明十三陵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

 

  十三陵于2003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其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明文化旅游作为昌平旅游的特色更具有吸引力。结合昌平作为北京郊区主要旅游区的背景,考虑北京市民以及来京旅游的游客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燕平文化”的深厚内涵,在增加旅游设施建设投资的基础上,重修“燕平八景”,形成“边关文化游”、“陵寝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三大旅游品牌。

 

  (3)推陈出新,形成新的旅游热点

 

  第一,重修“燕平八景”。遍邀当今名士题字留言,以古映今,加深文化的含义,提高观光的价值;

 

  第二,推出“休闲度假游”新项目。借助陵寝文化所倚重的明代皇帝生活的内容,推出以体验“皇帝生活”为内容的“休闲度假游”,并辅以“满汉全席”等饮食服务内容;

 

  第三,改造“明皇蜡像宫”,易为“中国名人蜡像馆”。塑古人、今人、领袖、歌星、影星、球星、神化、传说、市井等各类人物蜡像,成为国内第一的蜡像馆;

 

  第四,建设“中国战争博物馆”。整合目前的航空博物馆和坦克博物馆,新建一座综合馆,全方位体现中国数千年历代战争的全息界面,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建成国内独有的人文景观。

 

  第五,发挥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筹备建设“明史馆”,加重昌平“明文化”的份量,树立国际“明文化”研究中心的地位,形成昌平的国际品牌。

 

  2、教育、科技产业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展整体优势。教育科技产业的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

 

  (1)以沙河高教园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振兴教育产业

 

  沙河高教园区(又称“沙河大学城”)的建设为昌平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上规模、上档次的千载良机。要充分认识到大学城的建设为昌平带来的一系列产学研效应,高度重视大学城建设的质量,合理规划,做好先期基础设施建设。以沙河高教园区为龙头,带动昌平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把教育产业建设成为昌平的区域品牌和形象品牌。建议在整合昌平高教资源的基础上筹建“昌平大学”,使之成为吸引在昌的各类教育人才,弘扬“燕平书院”的教育传统,弥补昌平社区教育空白的载体。

 

  昌平的民营教育是北京发展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昌平要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探索民营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整合现有民营教育资源,建设一座“民营高教园区”。形成与沙河大学城、昌平城区鼎足而立的局面,实现民营教育的聚集优势。

 

  (2)建设现代“科技城”,促进昌平科研产业上新的台阶

 

  充分利用昌平生态环境的优势,把在京的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聚集起来,在昌平选址建设一个规划布局合理、科研机构集中、生态环境良好、配套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可命名为“北京科技城”。“科技城”主要包括: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大型仪器检测及测试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生活居住区及办公生活配套设施。“科技城”应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高标准规划,形成功能完备、资源共享的新型高科技产业化基地。

 

  由于目前北方地区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基础生产放在企业的属地,出口加工放在沿海城市,研发基地放在北京。为适应这种形势,建议在临近“城铁”的地区,规划一个“企业研发基地园”,专门吸引外地企业来京建设研发基地,使昌平的科技产业更为完善。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昌平区工业及高科技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基础设施良好、配套服务齐全,工业相对聚集。主要表现在代表产业发展水平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在北京地区28个各类开发区中,2002年招商个数排在第5位,项目总投资排在第6位,已经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昌平园要充分发挥依托首都的区位优势,加强其强大的孵化功能,争取更多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企业来园区落户。2002年,昌平园区完成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51%;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9.3%,拉动全区工业增长22.3个百分点。在2010年之前,大体应保持这种发展速度。

 

  正在建设中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生命科学的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发布、风险投资、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她将以我国生物领域重大项目为依托,发展成国家级生命科学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

 

  3、房地产业

 

  随着交通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04年北京城铁修到昌平,区内、区外条件的改善,都为昌平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好时机。目前昌平南部地区和主城区都是北京市重要的房地产开发区域。

 

  昌平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上,要从建设“生活居住首选之区”的角度考虑,注重体现“燕平文化”的特色,像回龙观、东小口文化居住区等就是很好的典范。文化居住区建设要求体现一种文化品味,其配套设施与普通小区建设不同,要整体体现昌平追求人文环境建设的意图,追求品牌文化的一贯精神。同时,应着力探讨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增加区政府财政收入的途径。

 

  4、会展业

  北京近几年会展业的火爆发展,充分说明了会展行业潜在的巨大生命力。除了会展本身产生的收益之外,拉动旅游业、旅店餐饮业、广告传播业发展的效果也是极为可观的,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北京的展览场馆几乎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会展业存在着设施落后、会展场馆结构不合理、管理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为解决现有的场馆设施利用基本饱和,场馆偏小偏散,缺少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功能的问题,昌平要发挥本身的优势,从硬件上为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形成一大批适合会展业发展的场馆设施。建议昌平在邻近“奥运”场馆的地区,规划出一块“会展业发展区”,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快速发展。

 

  5、出版业

 

  北京是全国出版业的中心。中央级的出版社80%在北京,加上市级出版社,总数约200家左右。目前这些出版社很多都面临办公地点狭小、缺少书库的困难。昌平可抓住时机,努力成为北京的出版中心。

 

  建议选择回龙观到沙河一带,在临近高速公路的区位,建设“北京出版城”。该“出版城”包括三个部分:(1)出版社办公区。争取吸引50家左右的出版社将办公和编辑部移入“出版城”;(2)图书展览区。建设一座图书展览厅,为各出版社的图书提供展销的场所,同时提供新书的新闻发布会场所;(3)书库。根据不同出版社的需要,满足出版社对书库的需求。出版业是典型的文化产业,大型出版城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昌平的文化品位。

 

  以上各产业,都是以文化为资源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很大。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是文化定位对昌平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五、昌平文化定位对昌平卫星城建设的影响

 

  昌平文化定位---“燕平文化”,必将对昌平卫星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卫星城城市功能定位;二是卫星城城市功能分区;三是卫星城城市形态。

 

  1、新城区建设的城市功能定位

 

  启动新城区建设将从区域发展战略上重塑昌平经济。首先,新区开发将重塑昌平的经济功能:新城区的建设将使昌平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京北引人瞩目的资金高地,促进建筑、建材、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超常发展。长远看新区将建成昌平区东部、东南部及东北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商贸流通网络和旅游休闲中心。其次,新区的开发将重塑昌平的城市形象,建成更发达的交通网络,更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更完善的旅游娱乐设施,更先进的商务办公楼群,更舒适、健康、便捷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将进一步完善昌平的城市功能。

 

  2、昌平东区的卫星城功能分区

 

  (1)行政中心区

 

  将行政中心作为昌平卫星城所承担的功能之一,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的迁入能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行政中心的东移,表明政府开发东区的决心和政策导向,带动其他主体采取“跟进”的措施。建议在东区建设“政府行政大楼”,将主要政府行政部门集中于此,本项工程应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2)旅游服务区

 

  在新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着眼于旅游服务业的整合和品位的提升,彻底改变旅游服务业的“游击”状况。一是相当数量的高档次和高品位、具有昌平特色的宾馆饭店的建设;二是围绕昌平旅游产品和文化根基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及其必要包装、设计等;三是旅游服务的各行业在空间上的适当集中布局和具备浓厚“燕平文化”氛围的旅游服务中心区的形成。

 

  建议建设“中国战争博物馆”主馆、“皇宫饭店”、“十三陵发掘纪念塔”和“昌平新区开发纪念塔”等新旅游景观,形成昌平新的旅游中心。

 

  (3)大型高档居住区

 

  昌平要在北京城市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大型社区,分流市中心区的过密人群。大型中高档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到昌平新区居住,提升昌平的人口素质和文化品位,改变“穷人”住卫星城的状况。将新区的大型中高档社区变成北京郊区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昌平卫星城为中心城区服务的功能。

 

  (4)文化中心区

 

  目前,昌平的文化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不但规模、档次达不到要求,而且在分布上比较零散,影响力和号召力非常有限。新区建设为昌平加快文化设施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要将新区建成昌平卫星城的文化中心,首先就要建立一定数量、一定规模、较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如剧院、电影院、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通过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立,营造文化氛围,为昌平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运作条件。建议建设“明史馆”、“昌平科技馆”、“昌平博物馆”、“昌平文化馆”和“昌平大学”等重点项目。

 

  (5)商务中心(经济中心)区

 

  商务中心区,是集中大量金融、商贸服务以及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和良好环境,便于商务活动的场所。昌平新区的商务中心应当成为昌平卫星城的商务中心。建议筹建“昌平区域贸易与商务交流中心”大厦,使之成为昌平各镇对国内外贸易的窗口。

 

  3、昌平东区的卫星城城市形态设计

 

  在昌平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东沙河以东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着力弘扬“燕平文化”的文化内涵。

 

  昌平新区的建设首先要注重生态优先、环境至上原则,充分利用北部的蟒山和九里山以及东沙河的水资源,通过山水融合,将崇山、秀水、绿树、小径与建筑融为一体,能充分体现“燕平文化”的艺术气质,实现文化与自然结合。将居住中心与区域内外山水及商务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大地景观园”来考虑,形成水(河、湖、溪、瀑)、陆(绿地、园林、建筑)、空(山顶花园、天空)立体化景观效果,建筑群落应当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格调清雅,体现生态与人的良好互动。

 

  新城区建设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燕平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城市”。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就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风貌、最能代表城市建筑风格和展现城市品位的建筑。我们认为,昌平卫星城应选择“昌平博物馆”、“昌平科技馆”、“昌平文化馆”、“明史馆”、“中国战争博物馆”、“昌平区域贸易与商务交流中心大厦”、“政府行政大楼”和“昌平大学”等作为标志性建筑。

 

  (2)标志物与标志图案

 

  标志图案要充分体现“燕平文化”的内涵,建议以居庸关和十三陵的简约流线图案作为标志图案。标志物则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建筑小品和城市设施

 

  建筑小品包括花坛、座椅、围墙、栏杆、书报亭、小商亭、喷水池、广告栏等;城市设施包括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邮箱、指示标牌及灯杆等。它们对“燕平文化”的宣传效果是“随处可见”,可以从广处表现文化城市的风采。

 

  第二类:广场及人行道铺装

 

  城市中的广场及人行道铺装的色彩、材料也应纳入表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总体部署中。色彩布局要依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根据街道的方向选用不同的色彩,又如根据城市的环路选用不同的色彩或以主次干道为原则来确定色彩的布局等。无论哪种色彩分布方式均可达到强化城市文化标识的作用。“燕平文化”的标志图案在铺装中的重复使用可以强化城市视觉的连续性,使各种不同功能及性能的城市组件形成统一。

 

  第三类:绿化和亮化设施

 

  城市绿化和城市亮化的设施,是城市景观表达的延伸。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述城市的空间层次及景深;以标志图案来丰富绿化和亮化设施的“燕平文化”特色,形成对全区人民的感召和激励,形成共同奋斗的一种力量,可以从深处表现文化城市的风采。

 

  (3)标志色

 

  城市的标志色应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城市的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第二个层次为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主要由各种标示广告牌及城市设施的用色构成。两个层次的色彩作用面不同,体现了城市标志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辨证关系。

 

  昌平新城区的标志色建议定为绿色与深黄色的有机结合,绿色代表昌平的青山绿水,深黄色代表明文化和边关文化的深厚底蕴。

 

  六、简短的结论

 

  文化定位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在研究报告的最后,我们试图描绘“燕平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即“文化的昌平”应当是什么样的构图,但我们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目前,昌平的东区建设已经启动。我们由衷地希望,它能够成为体现“燕平文化”的一个主要的载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崭新的城市。

      推荐此类文章】 【我要推荐给好友】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上一篇:昌平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引领健康社会风尚,尽显昌平地域特色
    下一篇:昌平昭陵,昭陵展示的是明典仪式,感受特色古建筑,增长历史知识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