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月29日电(记者 周甲禄、皮曙初)“我们的年都是在大棚里过的。”正月初六一大早,湖北省阳新县新国镇宝塔村的明庭旺就在大棚里组织泥蒿采摘。节日期间,老明每天都要组织10吨左右的泥蒿发往各地,抢占节日市场。
明庭旺和宝塔村另外80多户都是扶贫搬迁移民,从阳新县山区、库区搬到这里,在各种扶贫资金的帮助下,短短几年时间里,开垦荒湖地,种植万亩泥蒿,如今不仅告别了土坯房,家家住上了小洋楼,有的还买了小汽车。
扶贫形成“大合唱” 每年减贫40万人
在过去几年里,湖北省以政府专项扶贫为主导,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强农惠农资金投入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构建“1+X”大扶贫格局,使扶贫开发从“一龙独治”变成“九龙齐治”,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攻坚“大合唱”。“十一五”以来,每年减贫40万人。
过去8年时间里,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700元增加到7138元。昔日里“山高石头多,出门便爬坡”的百丈河村,如今呈现眼前的则是一派如诗如画的新农村图景:屋后倚青山,门前绕绿水,家家户户新楼房。
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初告诉记者,2003年,英山县整合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40万元,投向这个偏远高寒的贫困山村,当年就修起三座桥、四公里水泥路、五公里盘山机耕路,发展100亩茶园。
“扶贫资金就像酿酒的‘酵母’,成为百丈河村脱贫致富的引子,各种资金,像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的资金,都捆绑在一起使用,很快解决了制约我们发展的通电、通水、通路、通讯等瓶颈问题。”
整合八方资源 放大资金效益
近年来,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和老、少、边、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力度,转移支付到贫困地区的资金量巨大。为适应新时期贫困地区发展形势和扶贫开发态势变化,湖北省转变各部门职能定位,以扶贫部门牵头,整合各行业和社会扶贫资金和力量,以政府专项扶贫资金为导向,捆绑使用以工代赈、农田整理、水利建设、产业开发、村庄整治等各种涉农资金,以及各项社会资金,对重点贫困村、重点贫困县实施集中攻关、各个突破,形成“1+X”的“大扶贫”格局。
春节前夕,记者在湖北英山、罗田、阳新等重点扶贫开发县调查了解到,“十一五”以来,这些重点贫困县每年都要重点推进10个重点村的发展,整合投入的资金少则六七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
据省扶贫办介绍,全省29个重点扶贫开发县1500个贫困村,在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亿元的基础上,通过整村推进这一平台,各地共整合其他各类资金21.18亿元,扶贫资金放大效应达5倍以上。这些村的平均投入强度达到175万元。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集中连片开发。在罗田县凤山镇记者看到,一个跨3个行政村、连片面积达3000多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在3200万元整合资金的“集团作战”下,过去的荒山,如今开辟成金银花种植基地,基地里路网清晰,沟渠通畅。
实施集中攻坚,定向连片突破
湖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说,扶贫开发要瞄准贫困程度比较深、相对连片的特困地区,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施集中攻坚、“定向突破”。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重大决策,启动实施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建设,试点试验区覆盖了湖北省83%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大扶贫”格局探出一条“大片区”开发的新路径。
2009年初,湖北省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选择7个开展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7名省委常委分别带领125个部门单位,联县挂点,合力帮扶。
截至目前,7县市共实施重大项目494个,投入资金254亿元,定点帮扶声势之大、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前所未有。2011年7个试点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为加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湖北省2011年率先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对这里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进行总体规划,集中开发。红安县七里坪是著名老区乡镇,以七里坪为中心,周边36个村为示范试点地区,已整合投入2.16亿元,实施项目158个,扶持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等,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湖北省还启动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对秦巴山区出台34条扶持政策,推进竹(山)房(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库区发展,加大对幕阜山库区扶持力度,实行扶贫开发与库区移民相结合。一个以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4大片区为主战场的深度扶贫攻坚格局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