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总网 > 单位特色 > 光辉历程 >
  最新资讯 更多>>
  ·张家港市局开展“维权服务阳光行
  ·太仓市局创新“纳税人之家”服务
  ·“双述双评”促和谐 税企携手谋
  ·张家港市局“五查五看”活动强化
  ·抽丝剥茧剖案例 交流学习促提高
  ·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工程业已经启
  ·科技孵化城项目创建湘潭新城市地
  ·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引入社会监督机
  ·长沙即将升级为一个铁路枢纽城市
  ·营盘主干路将成长沙最长东西向干
  ·勾画未来十年全国档案馆发展蓝图
  热点主题 更多>>
  ·真正黑社会:几个黑帮竟然就把墨
  ·总理风采:周恩来 朱镕基 温家宝
  ·总理风采:周恩来机智外交
  ·越南人竟然抗议中国人在对越反击
  ·沧海桑田 共和国60年巨变
  ·毛泽东精彩瞬间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
  ·周恩来 1954 亮相日内瓦会议
  ·60年 衣食住行变化大
  ·邓小平1956中共中央总书记
  ·温总理经典表情:可爱认真大气谦
  相关信息 更多>>
  ·宝钢集团历史沿革
  ·家电巨子——美的光辉历程(一)
  ·“美的,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
  ·宝钢集团现代化管理水平
  ·中国人寿保险历史沿革
  ·家电巨子——美的光辉历程(二)
  ·华为发展历程(二)
  ·中国工商银行2008大事记
  ·神华能源股份公司煤炭销售中心发
  ·家电巨子——美的光辉历程(三)
  ·宝钢集团公司30年历史
  中国船舶工业:光辉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
 
时间:2009-10-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指引下,中国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开创了与韩国、日本“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新格局。中国船舶工业60年的发展成就,正是伟大祖国6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体现和鲜明写照。

 

自强振兴 不断跨越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古代造船史上曾一度领先。近代以来,由于旧中国的外辱内荏,造船业发展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世界造船业。新中国的成立,使船舶工业获得了新生,开启了我国现代造船业发展的新时代。
  60年波澜壮阔,60年风雨征程。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满目疮痍,到迅速恢复生产、初步奠定现代船舶工业的基础;从借助外援、以军为主,到自力更生、保军转民,基本建成船舶工业的完整体系;从率先开放、走向国际,到成为位列世界第二的造船大国。60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经历了奠定基础、走向国际、成为世界造船大国3个历史性跨越。
  艰苦创业,以军为主,奠定现代船舶工业基础(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是船舶工业的创业时期,也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奠基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船舶工业以军为主,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主研发,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0年,船舶工业从抢修改装军船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企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以发展6种型号舰艇作为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改造、扩建一批骨干船厂,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组建科研院所、院校,发展壮大职工队伍。这一时期,船舶工业成功地为新中国海军提供了第一批舰艇装备,也为恢复和发展内河与沿海航运事业提供了一批中小型船舶,同时聚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第二个阶段,从1961年到1978年,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船舶工业在动荡中坚持,在曲折中前行。在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和西方国家继续对中国实行技术、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并在“文革”期间排除干扰,攻坚克难,成功完成了第一代舰艇装备的自主研制。同时,坚决贯彻“以军为主,军民结合”方针,努力发展民用船舶,扩大民船品种,实现了从千吨级沿海船到万吨级远洋船的跨越。到1978年,在第一代新技术舰艇研制工程的带动下,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科研、设计、试制、生产、试验和维修等配套成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走向国际,开创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79~1999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引和带领船舶工业保军转民,开拓国际市场,开启了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使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针也由“以军为主、军民结合”调整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船舶工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迈开了向国际船舶市场进军的坚定步伐。改革开放初期,船舶工业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大规模开展重点船厂的技术改造,很快具备了建造符合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要求的船舶的能力,成功实现了船舶出口。通过不断推进在技术、标准、设施、管理、贸易等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中国船舶工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培育自主设计开发能力,促使造船效率、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壮大,产品结构从常规船型逐步发展到了若干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国际市场上开始有了“中国江南型”、“中国沪东型” 、“中国大连型”等来自中国的知名品牌。中国船舶工业经受住了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赢得了国际市场的信誉,发展成为世界造船业中一支引人注目的重要造船力量。到1994年,我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家,实现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第二次跨越。
  在民船不断发展的同时,舰艇装备研制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后,在完成第一代舰艇研制的基础上,中国船舶工业加速对原有舰艇的现代化改装和更新,建成了导弹核潜艇和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有重点地开展了第二代舰艇和武器的研制,军船出口也获得了重要突破。
  在船舶工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造船企业并作出批示,提出 “面向世界,开拓前进,努力发展船舶工业”,“开拓进取,再创辉煌”,要求船舶工业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市场化的步伐。根据国务院决定,1999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两大船舶集团公司,标志着船舶工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迈向世界造船大国和强国(2000~2009年)。进入新世纪,中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力量积蓄和磨炼后,抓住了国际船市持续高度兴旺和海军装备转型升级需求紧迫这两大难得的历史机遇,爆发出巨大的潜力,实现了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的超常规发展。
  在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长江口地区、珠江口地区、环渤海地区国家三大重点造船区域的建设迅猛推进。同时,地方民营和合资、外资造船企业也竞相发展。中国船舶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势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产品结构不断升级,造船技术不断突破。2008年,中国在造船产量上成功超越日本,由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了世界造船竞争的“第一方阵”,实现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第三次跨越,并开始了向世界第一发起冲击、向造船强国目标挺进的新征程。

 

劈波斩浪 铸就辉煌


  历经6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船舶工业无论是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还是产品品种、管理水平等都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军工能力显著提升,铸就“海上钢铁长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激励着船舶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积极投入到国防建设中。6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水面舰艇、常规动力潜艇、核潜艇等各类舰艇和辅助船舶近万艘,使中国海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主战装备陆续列编,潜艇、水面舰艇、武器装备等完成了大规模更新换代,使海军装备步入了导弹化、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6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研制的舰艇伴随人民海军出访五大洲,完成环球远航,进行国际联合军演,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参加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海上阅兵等。一艘艘自主研制的现代化战舰乘风破浪、驰骋海疆,扬国威,壮军威,引国人自豪,为世界所瞩目。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市场份额跃居世界第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年造船产量增长了3000倍,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近代以来,船舶工业积弱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钢质船舶年产量不足万吨。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年造船产量也仅40万吨左右,占世界造船总产量的1%,世界排名第13位,仅为当时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日本的二十分之一。1994年,我国造船产量跃居世界第三,但占世界造船总量的份额还只有5%左右,与日、韩各占35%以上相比仍差距明显。新世纪以来,在几十年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船舶工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推动世界造船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改变。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2881万吨,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29.5%;新接订单5818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37.7%;手持船舶订单超过2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35.5%。三大指标均跃居世界第二位,标志着造船大国地位的真正确立。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成功摘取造船“皇冠”上的明珠。60年前,我国仅能修造沿江、沿海中小型船舶,既无科研试验设施,亦无开发设计能力。今天,我国在民用船舶方面,已经能够建造几乎所有类型船舶,主流船型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90%以上的出口船舶为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船型,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08年4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建造的我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顺利命名交船,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经过10年的努力,成功摘取了船舶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打破了少数国家在此船型市场上的长期垄断。当前,我国第一座有海洋工程中“航空母舰”之称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这是我国继成功建造吨位最大、技术最新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领域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规模水平进入世界前列。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造船基础设施进入了加速建设阶段。本世纪初,我国仅有2座30万吨级船坞。2003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全面竣工,2座30万吨级船坞开始造船,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总装船厂建成投产。随着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长江口、珠江口、环渤海湾三大区域开始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造船设施。位于长江口的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一举建成了4座30万吨级船坞,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造船基地。位于珠江口的中船广州龙穴造船基地和位于青岛的海西湾造船基地各拥有2座30万吨级船坞,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也先后建设了一批大型造船设施。当前,我国已经拥有30万吨级船坞16座,正在建设中的还有8座,全国造船能力将超过6000万吨。以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和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的建成为标志,中国船舶工业的生产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已基本具备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物质基础。
   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效率效益大幅提高。在现代化造船设施纷纷建成的同时,主要船舶企业也逐步建立了现代造船模式,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造船,造船效率大幅提升,骨干船厂在典型船型上的建造周期和管理指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主要船厂造船效率与日、韩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造船能力的不断优化、造船效率的不断提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并创造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7年,船舶工业全行业实现利润突破200亿元,2008年超过了300亿元,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中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行业。
  上述5个“显著提升”,标志着船舶工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根本性转变与历史性飞跃。

 

深刻的启示 宝贵的经验
 

  船舶工业6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坚持军民结合,确立了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方针。船舶工业肩负着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双重使命。军品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因此,船舶工业必须始终坚持军品第一、军品优先的原则,把优质高效完成军工任务作为首要职责和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军民结合,运用军工技术优势,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军民品生产设施共用、技术相同的特点,推动军民品技术的相互转移、相互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再次提升和重大创新,要求我们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船舶工业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结合。6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坚持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既是船舶工业做大做强、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切实履行好国防建设使命,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毫不动摇。
   坚持对外开放,开辟了船舶工业发展的广阔空间。1977年12月,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指示,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从1980年签订的第一艘出口船合同以来,我国的出口船舶已进入了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造船强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8年底2亿吨的手持订单中,1.78亿吨是出口船舶订单。通过担当对外开放先锋,大胆跻身世界经济舞台,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船舶工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船舶工业的发展成就,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坚持解放思想,推动船舶工业成功实现全面跨越。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胆解放思想,善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证明,每一次大发展,都源于我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世纪初,根据世界造船竞争格局演变的趋势,我国就提出了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战略目标。2003年开始,国际船舶市场迎来了一个持续5年的高度兴旺期。两大船舶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国际船市高潮、国家高度重视、城市规划调整等历史性机遇,果断决策,全面推进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上海临港柴油机制造基地、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迅速具备了在国际船市高潮中大量承接订单的能力,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了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提高发展起点,船舶工业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后几次开展了船舶及配套设备的技术引进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抓住有利时机,瞄准国际先进造船技术,以西方国家为主要对象,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作,走出了一条出口—引进—提高—再出口的成功道路。新世纪以来,通过进一步实施“在引进中创新,在创新中领先”的战略,形成了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品牌开发,以技术创新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了船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了船舶工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船舶工业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1982年5月,撤销第六机械工业部,组建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大型工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实现了从行政部门到经济实体的重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集中了全国造船的优势力量,适应了打进国际市场的需要,给船舶工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解放了船舶工业的生产力。1999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两大船舶集团公司,建立起政企分开、产研结合、促进竞争的新体制,推动船舶工业形成了两大集团竞相发展、地方造船企业蓬勃兴起的全新局面。骨干造船集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带动船舶工业不断迈向国际化、现代化。
  回顾既往,新中国成立以来船舶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曲折前进的光辉历程,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的胜利历程,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铸就辉煌的成功历程。60年艰苦奋斗积累的经验和启示,是船舶工业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

 

新的起点 新的使命


  近百年来,世界造船格局历经沧桑巨变。20世纪50年代以前,欧、美造船国家称霸天下,英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50年代后,在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日本迅速成为世界头号造船国。进入70年代,韩国造船业凭借规模化优势快速崛起,并于新世纪初成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造船新霸主。纵观造船百年发展史,世界造船中心从西欧转到东亚,从高成本国家移向低成本国家是造船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历史昭示未来,新的时代正赋予中国造船人新的机遇。2004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时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确立了我国船舶工业新的战略目标。
  船舶工业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已经进入了一个再次跨越、再创辉煌的新阶段,已经踏上了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进军的新征程。我们的使命更为光荣,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行业自身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下,国际船舶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罕见的低潮期,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很可能出现新一轮重大调整。尽管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但是,世界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家继续大力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没有改变。同时,60年的发展也为我们坚定信心、应对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成为世界造船强国,我们不仅要在造船能力和产量规模上达到世界第一,而且要在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和赢利能力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仅要占有最多的市场份额,而且要能够主导世界造船竞争,引领世界造船发展;不仅要在三大主流船型市场上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要在LNG船、豪华游船等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不仅要在民品上全面做强,而且要在军品研制上取得标志性成就。
  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凝聚着数十万中国造船人再创辉煌的雄心壮志,更孕育着世界造船古国的再度复兴。放眼未来,中国将迎来举世瞩目的更大发展,中国船舶工业也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行,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
      我要推荐好友】 【我要推荐此类文章】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铝业公司参加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敖宏出席开幕式
    下一篇: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巨变》出版发行
      相关链接
    ·二广高速公路26标首片T梁浇注成
    ·合肥市2009年企业50强排定国祯集
    ·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到今年年底或
    ·跨京津城际铁路立交桥工程进展顺
    ·京沪高速铁路第一根桩浇筑完工
    ·临策铁路苏宏图特大桥主体工程提
    ·郑西客运专线界东村特大桥提前架
    ·浦南高速公路B5合同段获信用考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H股3月13日
    ·中国铁建登陆A股市场 首日涨幅28
    ·家电巨子——美的光辉历程(一)
    ·家电巨子——美的光辉历程(二)
    ·家电巨子——美的光辉历程(三)
    ·美的空调品质见证月
    ·美的电器:39年缔造中国家电神话
    ·“美的,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在线申报文档下载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1号

    承办:北京政研院中国特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政研院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